• 廣東人期望壽命達76.1歲


    時間:2012-02-08





    “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是醫療衛生系統的老毛病,也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重要成因。隨著新醫改的推進,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據統計,去年廣東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4.3億,占總診療人次的70%,與2008年相比提高了14.5%。這意味著七成廣東人在縣級以下醫院就能看好病,既方便,又便宜,還大大減輕了大醫院的壓力。

      明天召開的全省衛生工作會議將總結3年醫改成效,部署“十二五”醫改工作。昨日,廣東省衛生廳向南方日報獨家發布了3年醫改“成績單”。

      衛生廳表示,廣東3年醫改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為“十二五”深化醫改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年,全省總診療人次6.1億,出院人數1084萬,分別比2008年增長約20%、30%。廣東用約占全國7%的醫療衛生資源,提供了約占全國10%的醫療服務。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我省居民期望壽命達到76.1歲(全國73.0歲),比2002年提高1.56歲。

      三大利好

      1

      廣東人越來越喜歡到基層醫院看病

      廣東人越來越喜歡到基層醫院看病!據省衛生廳統計,全省醫療機構床位數3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7.8萬人,分別比2008年增長了29%、25%。2011年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4.3億,占總診療人次的70%,與2008年相比提高了14.5個百分點。醫療衛生網點覆蓋城鄉,居民就近享有醫療衛生服務更加便利。據抽樣調查,我省95%的城鄉居民20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

      過去看個感冒都要去擠大醫院,現在為什么能讓七成人在基層醫院(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村衛生站)看好病?省衛生廳負責人分析,有三個重要原因。

      實力增強 鄉鎮衛生人員增兩成

      廣東將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納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投入3.45億元加強200個鄉鎮衛生院、20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經濟欠發達地區9個縣級醫院能力建設。中央新增投資我省基層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順利施行。

      衛生事業發展產生結構性變化。全省衛生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重城市輕農村、重醫療輕預防、重西醫輕中醫等老問題正在被扭轉。2008—2011年,我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凈資產增幅達372%,縣級醫院達56%,均高于城市醫院增幅。全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萬元以上設備4.2萬臺,總價值約38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1倍、1.5倍。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數量、學歷結構、知識水平也明顯好轉。2011年全省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數達到8.2萬人,比2005年增長20%,大專以上學歷人員、中醫師所占比重都有明顯提高。

      “零差價”賣藥 門診費用降12.4%

      廣東大力推進基層綜合配套改革,推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設立一般診療費,落實財政專項補助和收支差額補償,啟動歷史欠債化解工作,基本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運行機制。全省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基層門急診次均費用比2010年下降12.4%,住院費用下降6.75%。

      報銷更多 住院政策補償比例68%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省參合率達到99.7%,財政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00元以上,統籌區域內住院政策補償比例達到68.0%,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不低于10萬元。全面建立門診統籌補償制度,擴大重大疾病保障試點范圍。全省所有統籌地區、大部分省、市級醫療機構基本實現即時結報。積極推進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滿足了農村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2

      醫療費用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省衛生廳表示,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城鄉居民開始享受到廣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障,“看病貴”問題有所緩解。醫藥費用增長勢頭逐步得到控制。

      2010年全省醫療衛生支出188億元(含新農合),比2007年大幅增加84.2億元,重點投入到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衛生總費用發生結構性變化,2010年個人衛生支出比重相比2007年下降4.8個百分點,政府衛生支出比重上升5.7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分擔醫療費用的能力不斷提高,個人負擔比例逐步降低,公平性明顯改善。

      根據醫改專題調查,2011年我省經醫生診斷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為15.3%,比2008年降低近4個百分點。同時,通過實施藥品陽光招標采購和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減少藥品流通環節,降低藥品價格。2008—2011年,藥品陽光采購實際讓利患者253.6億元。我省醫療費用漲幅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年均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費用呈下降趨勢。

      3

      城鄉居民健康指標差距縮小

      另一個重大利好消息是,廣東人的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我省居民期望壽命達到76.1歲(全國73.0歲),比2002年提高1.56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02年的24.0/10萬下降到14.3/10萬(全國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11.3‰下降到3.9‰(全國12.1‰)。廣東居民健康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部分指標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更為可喜的是,城鄉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全省嬰兒死亡率的城鄉差距從2005年的2.3個千分點下降到2011年的0.2個千分點;農村住院分娩率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差距由2003年的21.3個百分點下降到2011年的1.8個百分點。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地區間健康差異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省衛生廳分析,這與廣東大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關。廣東加大了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指導和考核力度,全省人均服務經費達到25元以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62.7%,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57%,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15歲以下兒童補種乙肝疫苗、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檢查、農村生育婦女免費補服葉酸、住院分娩補助以及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等項目提前實現國家目標。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啟動地中海貧血干預項目。

      今年醫改看點

      三成縣級醫院取消“以藥養醫”

      對于備受關注的公立醫院改革,廣東省衛生廳表示,正在穩妥推進試點,深圳、東莞、珠海三個試點市繼續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在探索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政策、實行全行業管理、建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推進三級醫院等級評審,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提高醫院管理和服務水平,2011年新增三級甲等醫院19家。繼續推行預約診療、檢驗結果互認、門急診病歷“一本通”等便民惠民措施。全面開展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全省105家大型醫院積極參與臨床路徑管理。民營醫療機構加快發展。

      省衛生透露,公立醫院改革是今年深化醫改的重中之重。2012年全省選取30%的縣(市)先行試點,2013年在所有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展開。改革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以完善補償機制為切入點,全面推進人事、編制、分配、價格、支付制度、藥品采購、監管等綜合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力爭到2015年基本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基本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

    來源: 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