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鎖超大城市廣州的“美麗密碼”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11





      走進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來自市中心的垃圾運輸車接二連三駛入卸料大廳,負壓系統有效防止臭氣外溢;登上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煙囪,在距離地面超260米的休閑平臺一覽園區全景,滿目青翠之間現代化廠房整齊排列,聞到的不是臭味而是咖啡香。


      這是記者近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走訪調研時注意到的情景。


      這里是一家以固體廢棄物處理為主題的3A級旅游景區,涉及垃圾焚燒、生物質、餐廚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污水等廢棄物處理的方方面面,空中咖啡廳也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體驗。


      作為全國超大城市,廣州常住人口超過1800萬人,曾被“垃圾圍城”深度困擾。為打破困局,以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代表的多個循環經濟產業園組團布局,廣州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


      以園區內的廣州市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為例,當前其生活垃圾日均處理規模超過6000噸,占全廣州每天產生垃圾的三成左右。“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用于發電,年供電量超過10億度,可滿足35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廣州環投福山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卓延說。


      不僅如此,凈化處理后的污水可以在園區內循環使用,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爐渣制成環保磚用于市政道路鋪設,實現了固體廢物全鏈條處理。


      從“垃圾成山”到“綠水青山”,變廢為寶、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這是廣州探索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的一個縮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之一,隨處可感受到向“新”向“美”的綠色脈動。


      加快實施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是廣東省首家實現“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電廠,公司總經理王明傳說,為降低溫水直排對珠江水域生態的影響,公司建設了自然通風海水冷卻塔,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接近99%。


      推進綠色低碳先進技術落地應用。中建四局董事長易文權介紹,將于近期正式投用的科創大廈是全國首座超170米的近零能耗建筑,通過設置超高太陽能煙囪、“冷巷”等,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風降低建筑用能需求,再加上創新應用建筑光伏發電系統,預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2000噸。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珠濕地位于廣州新中軸線南段,經過系統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濕地負責人狄波說,生態美帶動產業集聚,一路之隔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不斷吸引創新企業落戶。


      引入國開行戰略融資貸款,落地兩個“美麗廣州”示范項目,金融支持超7億元,助力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等;建成省級綠色工廠45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2家,廣州“無廢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建設生態環境數據要素創新基地,不斷打造完善“生態大腦”,匯集數據10.11億條;獲批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資格,廣州南沙積極搭建粵港澳大灣區氣候投融資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項目規模持續擴大……


      “城市發展的‘含綠量’越高,‘含金量’就越足。”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保森說,接下來,廣州將繼續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上展現新作為。(記者 唐詩凝 周穎 馬曉澄)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