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新春第一會” 聚焦“新”之所在,共繪未來產業新藍圖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10





      2月5日,乙巳蛇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在本次大會受到高度關注。


      當天下午,分論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舉行,眾多代表蒞臨現場分享觀點。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在哪里,潮新聞記者在現場與企業代表、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


      一、新在產業創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版圖。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深度求索(DeepSeek)AI大模型震撼全球,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亮相春晚,人工智能給大家帶來了眼前一亮的驚喜。


      廣東作為擁有制造業所有大的門類的經濟強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中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經濟增加值占比1/4強,高技術制造業占比近1/3。


      大會現場,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航空火箭等各式“廣東造”新產品紛紛亮相。廣汽機器人負責人張愛民告訴潮新聞記者,廣汽為人形機器人的不同場景研發對應的人工智能小模型, 使其能完成不同行業和場景中的精細化工作。今年,廣汽人形機器人將會在安防領域率先實現應用。


      除了機器人,在科技競爭最前端的芯片領域,亦有廣東產業創新的身影。光為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愚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實現英偉達芯片中數據交換部分的國產替代。


      據黃愚介紹,光為科技致力于研發光芯片和光模組,目前高端產品1577nm BH DML激光器芯片已經成功突破國外的 EML 的壟斷,將關稅影響降到最低。


      “對于目前還無法替代的部分,我們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通過新產品的一代一代地升級,最終實現國產替代并完成技術上的超越。”黃愚說,“對于國際壓力,我們持開放的態度,依舊會積極開發國際市場,讓中國光芯片走出去。”


      二、新在人才培養


      不管是OpenAI還是Deepseek,都離不開創始團隊的創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認為,在未來產業中,我們對于人才的選拔需要有新的認知。例如,登陸春晚的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創始人外語并不行,但不影響他創立出人形機器人。


      徐彬指出,高端人才有可能是怪才、鬼才、偏才,某些方面很不行,而某些方面很行。關注未來產業,不僅要關注已經成規模的大公司,對于初創公司的人才也值得我們去留意。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同樣強調未來產業人才的重要性。張旭表示,智能產業生態圈至少有四個層面,其中最核心層是類腦智能專業研究機構,從事類腦智能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研發,為類腦智能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平臺,吸引、培養科技人才。


      作為一流高校,中山大學在培養新興產業人才上已取得不少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高松介紹,中山大學已在超算、芯片、海洋高端智能裝備、區塊鏈等領域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 “十四五”以來,學校不斷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年度科技合作企業1150家,年均增長12%。


      關于廣東省未來產業集群發展的布局,中山大學全面對接人才科研轉化。高松表示,中山大學將深度打造多模態世界大模型,自主賦能各類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智能硬件終端,服務低空經濟、醫療、工業制造等重要領域。


      三、新在營商服務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初創期,需要穩定的環境保障其成長。用光為科技有限公司CEO黃愚的話說,之所以落戶黃浦區,是因為這片區域政策開明,創新活躍,同時市場空間充滿活力。


      2020年起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鼓勵創新的原則,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留足產業發展空間。廣東省就出臺了關于推進包容審慎監管的指導意見,探索執法“觀察期”等制度,以管理創新促進產業發展。


      徐彬認為,沒有基礎研究就很難有顛覆性創新。又比如包容審慎的監管,智能經濟時代相比工業經濟時代的制造規模化,可能出現服務規模化發展局面,會出現AI醫生、AI營養師等的普及化多樣化發展,這些服務都需要監管,甚至人形機器人發展到做廚師、司機、保姆的階段,也不能只作為產品監管。


      據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杰介紹,廣州正在全力提升創新的活力,解放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例如,聚焦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實施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計劃;指導高校、科研機構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動在穗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企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


      同時,廣州將建強用好廣州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新型儲能等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力爭突破一批標志性技術產品;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天使母基金,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發布了《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出臺未來產業發展總體方案,瞄準未來智能、未來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等“七大領域”實施“七大工程”。( 記者 胡森銘)


      轉自:潮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