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促進江蘇省區域性股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據悉,該《意見》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印發,是國內首個針對區域性股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省級層面系統性政策文件。根據《意見》,到2030年,力爭把區域性股權市場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私募股權投融資平臺、全省重要的中小企業上市孵化培育基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地方金融基礎設施。
創新試點成績單“出爐”
江蘇股權交易中心(下稱“股交中心”)是江蘇區域性股權市場唯一的運營機構。自從2023年8月獲批證監會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之后,為掛牌企業提供的服務質效明顯提升。
徐州智先生電器(江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新型電熱材料及相關電熱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于2021年在股交中心掛牌。2024年4月,該公司成為“專精特新”板培育層企業,具備享受“綠色通道”轉板新三板資質,從申報到拿到掛牌同意函,僅用時29天。
綠色通道,是股交中心為“專精特新”專板企業轉新三板提供的服務。借助于綠色通道,企業從申報到拿到掛牌同意函,平均用時44天,較傳統方式縮減一半時間。
省委金融辦副主任錢東平說,這一年多來,我們在全面探索區域性股權市場的“江蘇路徑”,“專精特新”專板、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平臺以及認股權綜合服務平臺先后在股交中心落地運營。股交中心幫助培育企業實現融資295.3億元,助力13家培育企業登陸更高層次資本市場。
以“專精特新”專板為例,自2024年3月27日正式開板,首批561家企業集中登陸專板。截至2024年底,該專板已經匯聚企業1226家,助推4家企業通過“綠色通道”成功在新三板掛牌,另外3家已經拿到掛牌同意函,還有3家企業在審。
打通堵點,讓長錢進得來出得去
在《意見》中,圍繞著構建基金協同、壯大耐心資本著墨頗多。作為支持科技創新最活躍、最基礎的力量之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全業務鏈是“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但目前受經濟周期、監管環境、上市預期等因素影響,傳統退出渠道相對收窄,“退出難”已經成為行業重要堵點。
2024年3月,江蘇啟動了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完成首批兩單份額轉讓交易,轉讓份額合計6000萬份,交易金額6930萬元。此外,股交中心通過夯實登記托管基礎職能,探索份額有限合伙份額質押、認股權等業務場景。2024年共計完成了5筆有限合伙份額質押登記業務,融資金額約2.25億元;完成5筆“銀行+認股權”的登記托管業務。
“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是打通‘退出難’堵點的突破性試點內容,也是江蘇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錢東平說,在各方合力推動下,份額轉讓工作大有空間、大有可為。
省國資委副主任何元勝表示,將利用好這一轉讓平臺,探索建立與國資監管要求相符合的份額轉讓流程,保障國資份額資產交易的合規性;優化定價機制,完善評估體系,為省內投資份額交易提供政策依據;推動出臺資產評估和轉讓交易規則,合理設定國有企業基金投資容錯條件和追責情形,鼓勵專業化運作保護合理退出。
打造區域性股權市場的“江蘇路徑”
在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區域性股權市場是“新四板”,被譽為“塔基”。錢東平說,《意見》對明確區域性股權市場功能定位和發展邏輯,強化市場體系建設和政策支持引導,補齊多層次資本市場短板,引導資本要素向實體經濟匯聚,推動江蘇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意見》,江蘇區域性股權市場要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私募股權投融資平臺、全省重要的中小企業上市孵化培育基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地方金融基礎設施。而達成這樣的結果,需要有優質的企業、活躍的資金、優化的生態做保障,這需要多部門聯合行動。
據悉,未來三年,納入“專精特新”專板的“小巨人”企業不少于100家,同時引導擬上市企業、政府投資基金和國企基金投后企業進場規范發展,提升專板中的企業質量。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余雷表示,省工信廳將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組織開展“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引導企業提前進入“專精特新”專板培育,支持專板提供企業上市前規范發展的“學籍檔案”。
省財政廳副廳長張國棟介紹,省財政廳將引導相關金融機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與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雙向聯動,鼓勵省級戰新母基金下的產業專項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投資場內企業,同時也鼓勵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的企業進場。同時,省財政廳還將通過適當獎補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運營機構發展。
在資金方面,《意見》強化基金協同,區域性股權市場可以在權益登記、投后賦能等方面為私募基金提供有效支持,私募基金也可借助該市場挖掘潛在投資對象。比如,支持運營機構發起設立主要投資場內培育企業的專項基金,支持運營機構對其他出資人讓利,吸引保險資金、AIC基金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出資,打造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和專注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的耐心資本。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