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南省三亞市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等多個牧場加快建設,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讓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在海洋牧場聚集、繁殖、生長。新的"耕海"方式,也讓許多漁民往岸上走或走向更深的藍海。據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消息,今年1-7月,海南省水產品總產量98.16萬噸,其中,水產養殖產量48.68萬噸。去年,全省漁業產值595億元,同比增長13.8%,漁業發展保持較快速度和較高質量。
"過去盼船歸,現在盼客來"
當漁船推開波濤,便可帶回滿艙的豐收喜悅。新鮮的漁獲上岸,市民游客便尋著這一絲的鮮甜鉆進熙熙攘攘的漁港之中,一批"網紅"漁村由此而生。有的漁民上岸開起了民宿、經營休閑漁船,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隨著環島旅游公路的通車,位于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北部的傳統漁村--昌拱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村民們不再僅依靠漁業為生,而是紛紛變身"導游",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清晨,漁民方小歡熟練地整理著趕海工具,準備帶領游客體驗退潮后的灘涂樂趣。她的身份不僅是漁民,還是漁文化講解員、趕海向導和手工藝人。
"以前靠打魚為生,收入不穩定。現在帶著游客趕海、講解漁村故事,還能用撿來的貝殼做手工藝品賣,日子越來越紅火。"方小歡笑著說。
在昌拱村,依托濱海民宿帶的建設,像方小歡這樣的新漁民不在少數。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住進面朝大海的漁家小院,還能體驗趕海、品嘗海鮮、聆聽漁村故事,感受最地道的漁家生活。
"過去村里人盼船歸,現在盼客來。"老漁民感慨。從傳統漁業到多元旅游,昌拱村的轉型之路,正是海南環島旅游公路帶動鄉村發展的生動縮影。
臨高是"漁業大縣",但走在傳統漁業發展轉型的十字路口,臨高縣漁業產業面臨著諸多矛盾。臨高縣深入實施"三區一園"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五色經濟"產業布局,推動傳統漁業向深加工、休閑漁業、冷鏈物流等多元業態跨越。
"我們規劃了17.36公里的漁港聯通工程,投資11.2億元串聯7大漁港,打造海南省獨有的漁業產業觀光帶。"臨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條串聯率達90%的"海上公路",將破解漁港孤島化困局,成為融合生產、運輸、旅游功能的"黃金走廊"。
位于臨高縣調樓鎮的水產品交易中心二期即將投入運營,美夏漁港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海釣基地初具規模。此外,以頭咀三級漁港、美夏二級漁港為代表的"十五五"規劃項目,將進一步補齊當地基礎設施短板。
漁民換了新的"耕海"方式
"以往,紅瓜子斑只能靠人工捕撈。如今,在海南,紅瓜子斑已經實現人工馴養。"萬寧市海洋漁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在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撐下,企業不僅攻克了紅瓜子斑人工繁育難關,還系統探明其性腺發育規律及幼體生長特征,成功建立東星斑、紅瓜子斑等細胞系,并初步建成多種名貴石斑魚種質資源庫。
在科技助力下,海南漁業正由傳統捕撈逐步向深海網箱、工廠化養殖轉變。
在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文昌中云農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輕觸操作面板,就實現了"一鍵投喂"魚苗并查看水池內循環水質情況。智能"托管"讓一個人就能管一座年產200萬尾珍珠斑的養殖工廠。該負責人表示,傳統的外塘養殖環境不穩定,魚苗容易生病,存活率低。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讓魚苗在穩定優質的水質中生長,既提高了存活率,也提升了品質。
近日,在三亞市天涯區西瑁洲島西北側海域,隨著200萬尾金鯧魚苗分期分批被緩緩地投放至4個深水抗風浪網箱中,由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海墾(三亞灣)深遠海養殖項目投產,全力構建"裝備+養殖+加工"的全產業鏈模式。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采用智能化投喂和病害監測技術,金鯧魚的生長周期可縮短至6個月。預計該項目首批成魚將于今年11月或12月上市,與廣東湛江等地錯峰供應,搶占市場空窗期。
全省養殖水體達848萬立方米
"十四五"以來,海南加快推進以現代漁業產業園建設為代表的陸基設施漁業建設,推動創建文昌、萬寧、東方和昌江4個國家級現代漁業產業園,文昌、萬寧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通過國家評估驗收。截至去年,海南省海水工廠化養殖水體達到646萬立方米,較"十四五"初期增長171%,排在全國第三位。
漁業持續走向深海,深遠海養殖裝備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海南省重力式養殖網箱超過2800個,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5個,全省養殖水體達到848萬立方米,上升至全國第三位。
當現代漁業產業園的循環水系統映照科技之光,當深水網箱在南海碧波中連點成片,從傳統捕撈到科技賦能,從近海養殖到深遠海布局,海南漁業正以創新之姿破浪前行,在蔚藍疆域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易帆)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