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自貿實驗區建設再遇政策“東風”——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將于近期推出,這是商務部昨日透露的信息。另外發改委6日也明確,將重點加快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7個功能區建設。
不過,自貿區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現實操作存在不少困難,自貿區規則如何與國內現行法律制度協調便是其一。專家建議,自貿區建設的關鍵是制度創新而非政策優惠,應加強貿易便利化、金融便利化、政府管理方式方面的創新。
而針對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兩大自貿區發展,專家認為應發揮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其中,深圳前海更應與香港形成互補性合作。
開放度猶如“小香港”
7月3日,國務院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上海自貿區申請終于畫上一個句號。
《方案》明確,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并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未來企業法人可在上海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自貿區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驟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
其中,方案中還提到將為上海自貿區設立21項激烈措施,旨在吸引海外投資,涵蓋包括金融服務、大宗商品交易和文化行業等。
《方案》一經公布,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徐權曾對媒體表示,自貿區的試點內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
上海自貿區獲批的方案,引發包括浙江舟山、廣州南沙、天津濱海新區等多個地區的自貿區申請“熱潮”,期待登上自貿區試點的“順風車”。
加強七大自貿試驗區建設
發改委明確,將重點加快浦東新區、濱海新區、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島新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功能區建設,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和先行先試,通過制度創新為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
“雖然提出要發展七大自由貿易示范區,但各自定位是不同的。”白明告訴記者,上海作為首個受批的自貿區,依托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更應發揮先行先試、可復制、可推廣的作用。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此前發表評論稱,通過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探索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貿易園區建設,未來在貿易、金融、航運,包括海關類的、貿易區類的金融租賃,以及保稅船舶登記、期貨保稅交割和轉口貿易等方面都會取得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出的七大自貿試驗區中,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分別位列其中。白明特別強調,深圳前海毗鄰香港,可以依托其國際航運中心的天然聯系,以及金融服務、現有設施等,加大深港合作程度。“不排除對香港造成沖擊的可能,但總體上合作大于競爭,可形成互補優勢。”
總體方案近期推出
“自貿區建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攻堅戰’。”白明表示,我國自貿試驗區操作起來會有很多實際困難,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自貿區相關規則如何與現行制度協調。
實際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自貿區,就遇到上述問題。
以“21條新規”為例,如果開始執行自貿區的新規則,在國外投資者預期國內合作伙伴存在爭議甚至訴諸法庭的地步時,政府就會陷入兩難境地:遵守國內現行法律,還是遵守關于上海自貿區的新法律。
好在政界和學界形成的共識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點不是政策優惠,而是制度創新。“我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早在前幾年就充分發揮,不少外資在國內是超國民待遇,因此政策優惠空間不大。”白明指出。
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國內自貿區建設的制度創新,應重點在貿易便利化、金融便利化、政府管理上有所創新。
“貿易便利化方面,應采取‘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自貿區的貿易效率;金融便利化方面,不少人士提出人民幣國際化先行。”白明強調,在政府管理方面,應該更注重利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并協調多個相關部門接口,為自貿區建設的便利化措施“保駕護航”。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貿易系副主任、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則向媒體表示,最大的癥結點是在金融開放方面,包括人民幣怎么自由結算,在區域內的企業如果能夠自由兌換美元,放開的額度又該多大,如何去監管。(趙曉娜 吳晨)
來源:南方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