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涂料看廣東,廣東涂料看順德”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話,經過50多年的發展,順德涂料從開始的名不見經傳,發展成為現在的涂料王國,在中國龐大的涂料產業體系中,順德涂料是歷史最悠久、擁有著名品牌最多的產業聚集地。
在順德,涂料產業已經成為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并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產、供、銷”產業鏈。而順德涂料的繁榮絕不是偶然,囊括了天時、地利、人和等重要因素;當然,在日益競爭激烈的今天,順德涂料也不可避免的遇到發展瓶頸。
借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中國涂料之鄉”
都說時勢造英雄,順德涂料行業的發展,正是借助了改革開放之風,應運而生。
1985年,中外合資金龍油墨化工有限公司、順德藍天實業有限公司、龍江萬安涂料有限公司相繼成立。1987年,金龍油墨化工公司正式研制聚氨酯家具漆,成為順德涂料的啟蒙者,被稱為“順德涂料的黃埔軍校”,對推動順德涂料乃至我國涂料行業的發展都可謂功不可沒。
順德,靠近香港、澳門和廣州,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如果將珠三角看作是一個圓,那么順德剛好是在圓心附近。種種先天條件,使得順德擁有完善的涂料產業鏈,加上金龍油墨公司的基礎和探索,各路精英紛紛下海經營涂料生產。
包括華潤、金冠涂料、鴻昌等一大批涂料企業,均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順德。從1991年到2006年的15年間,順德涂料從無序發展迅速走向蓬勃有序發展階段。并且還因為競爭的加劇,改變多品牌戰略,進行了品牌整合。
經過多年的發展,順德培育了華潤涂料、鴻昌化工、美涂士、華隆涂料、嘉寶莉化工、金冠涂料、科斯化工、神洲涂料、匯龍化工、名雅涂料、長實化工、友邦涂料等一批優秀的涂料品牌。順德的涂料產品進入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多個部級重要機關,國家領導人對順德涂料進行過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2005年順德涂料行業產值53億元,涂料生產企業260多家,產品包括家具、裝修、建筑、防火、防腐、汽車修補,粉末等產品,2005年總產量約36萬噸,占全國1/10,特別家具涂料,市場占有率占全國50%。在當時看來,無論是從年產量看,還是從知名品牌和名優企業的數量方面看,順德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涂料生產基地。
2006年6月,順德被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正式授予國內首個“中國涂料之鄉”稱號,同時順德也被外界譽為“涂料王國”。這是順德涂料在全國涂料行業發展有所成就的見證,也是業內對順德涂料發展的肯定。
“中國涂料之鄉”易主順德為何未能衛冕
2012年,“涂料之鄉”稱號易主,成為常州囊中之物。作為中國涂料行業曾經的龍頭老大,順德緣何未能衛冕“涂料之鄉”稱號呢?
據統計,2012年1—7月,廣東省的涂料產量達128.27萬噸,同比增長17.39%,占全國總產量的19.41%。而作為廣東涂料圈的核心成員,順德涂料行業的產量占比超過40%。這一數據對于順德來講雖是可喜的,但深入分析下去,就不難發現順德為何未能衛冕“中國涂料之鄉”這一稱號。
首先,政策引導方面未能跟上行業的發展需求。順德涂料是靠木器涂料和建筑涂料而發展起來,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市場逐漸趨向飽和,而高科技涂料逐漸成為國內涂料行業的主流。作為國內涂料行業的先鋒,廣東省到2012年才出臺重點發展高科技涂料的相關規劃,相較于常州早早提出重點發展新型涂料和特殊涂料的市場發展戰略,順德涂料的未來發展方向似乎有點模糊不清。
其次,順德涂料企業的創新力度不足,未能引領涂料市場的需求。涂料市場監管力度不足,造成順德涂料企業多、規模小、布局不合理、涂料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現象,導致順德涂料市場的惡性競爭,未能營造良好的發展和產品創新環境。
同時,由于順德涂料市場過于飽和,不少涂料企業紛紛尋求產業轉移,實行外地涂料市場再擴張。2009年,順德涂料企業抱團集體轉移至粵北武江地區主要原因就是順德涂料市場的飽和與惡性競爭,還有對外地市場的擴張。
最后,曾經的地理優勢現已成為其發展和創新的絆腳石。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珠三角地區如今的經濟發展進入緩和穩定期,長三角蔓延至長江流域一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不少涂料品牌在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建新廠房或開新店。常州處在長三角地區的中心樞紐位置,并專長于高科技涂料和新型涂料領域,這兩個因素已經是順德落敗于常州的“硬傷”。
重振順德涂料產業需從研發入手業內專家認為,常州雖然在土地資源、科研創新和政策扶持上都比順德有優勢,但常州最大的優勢在于它擁有一個國家級的化工研究院和一個國家級的涂料質檢所,也是國家級的涂料生產標準所。
順德涂料企業在過去幾年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市場創新產品并不多,這是順德涂料產業的危險之處。如果順德涂料想走得更遠,就必須在穩住建筑涂料、木器涂料、粉末涂料等現代主流涂料發展的前提下,注重實現涂料產品創新和升級,重點發展高科技涂料。
沒有研發,就沒有未來,順德要想重振“中國涂料之鄉”的牌子,只有從創新入手!(王云)
來源:中華建筑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