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個月左右,地里的白姜就會成熟。中秋節前后會大量上市。全市十幾家生姜加工企業也要展開‘搶貨源’大戰了。”這是日前,安徽銅陵和平姜業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到銅陵白姜最著名的產地——銅陵縣天門鎮大院村,了解到的情況。銅陵白姜自2009年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名頭更響亮了,白姜深加工系列產品的市場行情逐年看好。為了確保收購到足夠的白姜,該公司已經和當地很多姜農簽訂了合作協議。
銅陵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以丘陵地區為主,盛產生姜。該市種植的白姜是“銅陵八寶”之一,品質純正、風味獨特,有著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享有“中華白姜”的美譽。
銅陵市恒民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根民告訴記者,生姜分為黃姜和白姜兩大類,黃姜塊頭大但纖維粗,主要用于烹飪,而白姜則像鮮梨一樣爽脆,咬起來不留渣,齒頰生香,主要用于腌制。銅陵腌制的白姜早在宋代就成為貢品。“銅陵白姜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我們生姜加工企業歡欣鼓舞。”張根民說:“現在各類姜制品的外包裝上都醒目地印著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運到外地市場,格外受到關注。”
雖然銅陵白姜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給姜農和企業帶來了實惠,但一些不守誠信的商販也試圖以假亂真,用外地的黃姜、白姜加工產品冒稱銅陵白姜產品。為加大對銅陵白姜的保護力度,由銅陵市白姜協會牽頭,由已取得銅陵白姜生產許可證的14家企業經營者共同在“銅陵白姜行業自律公約”上簽字,承諾構建規范有序、誠信有德市場秩序,促進銅陵白姜產業健康發展。
同時,為保證銅陵腌漬白姜的傳統特色,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銅陵腌漬白姜》這一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得以立項,并最終通過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個頭高大,色澤鮮艷,肉質白嫩,形若佛手。”去年9月20日,在中華白姜文化園舉行的銅陵白姜開市暨“姜王”頒獎儀式上,銅陵縣天門鎮天門村姜農高雙喜收獲重達1公斤多的白姜獲得“姜王”稱號。自己種植的生姜,能脫穎而出成為“姜王”,這令種了20多年生姜的高雙喜感到很是意外和驚喜。
為進一步擴大銅陵白姜的影響,提升銅陵白姜的認同度,銅陵市政府決定舉行銅陵白姜“姜王”評選活動。依據相關標準細則,對銅陵白姜的重量、外形、顏色、肉質、香味等進行綜合評分,再按照比重計算總分。
高雙喜告訴記者,“姜王”評選給姜農提供了交流種植技術的平臺,有助于提高生姜種植水平,激勵姜農更好地種姜的積極性。
“市場經濟競爭的實質就是品牌的競爭,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獲得,擦亮了銅陵白姜這一金字招牌,使得傳統地方特產煥發了青春。”銅陵市生姜協會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銅陵市通過科研攻關、標準化基地建設,促進了銅陵白姜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目前,銅陵白姜種植面積上百公頃,年產量達1.5萬噸,全市已有14家銅陵白姜規模加工經營企業,開發了10個系列、80多個生姜加工品種,并有6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有3個產品獲“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銅陵白姜系列加工產品2012年的產量已經達到9000噸,其中有4000噸遠銷到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獲得,極大地激發了生姜加工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的熱情。銅陵金長江食品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在傳統腌制生姜的基礎上,著力開發姜汁等新產品。過去生產加工后倒掉的白姜渣,現在也被公司用來生產食品抗氧保鮮劑。生姜產品的附加值顯著提高,也為姜農們帶來更多的收益。過去,姜農們主要是提籃挑擔到農貿市場賣生姜,現在是姜在地頭就被收購走。近幾年來,銅陵白姜上市的價格平均為每公斤8元至10元,是普通黃姜售價的兩倍以上。
銅陵白姜雖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的調味小菜,如今卻備受寵愛。據悉,未來5年,銅陵將大力培育生姜生產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白姜專業化基地建設將突破1300公頃以上,逐步形成相關產業和品牌集群。(楊波 本報記者 郭明 李輝)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