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5個月,福建省縣永定煤炭產值減少約6.5億元,同比下降48.4%;而非資源型工業同比增長25.1%,文化旅游業同比增長17.6%,“兩增”對沖“一減”,經濟增速不降反升。 永定抓發展的關鍵是不斷強化吸引力,讓外來游客和企業想進來,進得來,留下來。借力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唱好文化旅游的“戲”
2009年,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應運而生,三次赴臺巡演,甚至登上國家大劇院,客家土樓蜚聲海內外。
此舉成功,讓永定人領悟到客家文化是土樓的靈魂。于是,大力實施“文化舞動土樓”的發展戰略,突出“福建土樓與客家文化”的特色,深耕客家文化資源。大型原創歌劇《土樓》榮獲“中國首屆歌劇節”最佳劇目獎等獎項,大型交響樂《土樓回響》先后赴多個國家和地區巡演。
高端策劃、密集宣傳、強力運作,永定土樓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直線上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旅游總評榜十佳景區等旅游品牌紛紛收入囊中。
在文化造勢吸引游客的同時,永定加快旅游通道建設。“雙永”高速永定段、湖城高速相繼通車;同時,投資4.5億元的4條環土樓景區旅游公路,把湖坑、高頭、下洋三大土樓景區連成了一片,使8個土樓鄉鎮“景區化”。
土樓景區游客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從2008年土樓成功申遺時的138萬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04.1萬人次;同時,旅游產業富民效應凸顯,景區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為了讓游客能住下來、拉動消費,永定縣近年來一直謀劃從“過境游”向“過夜游”的轉變。
永定圍繞縣城“東溪―西溪”一線,加快打造“旅游新城?黃金走廊”產業帶,客家博覽園、客家古鎮、《夢幻土樓》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紛紛在縣城周邊集聚。為建設金豐片“大景區”格局,去年以來,全縣實施了以金豐片景區為主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33個,總投資79.08億元。到年底,全縣星級以上酒店床位將達到3500個,旅游接待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搭好新型工業的“臺”
“雙永”和湖城兩條高速路里通外聯、“項目特派員”提供貼身服務、工業園區產業鏈配套,這三大舉措吸引了不少高新企業落戶永定。
為保證“旅游強縣”的建設,永定著力發展高新技術、高效節能等綠色環保新型工業。永豐新區是龍巖市創新體制機制、市縣聯動共同開發的科技工貿新城。永定縣主動融入、積極參與新區建設,主攻機械制造、光電電子產業,主抓高新園區、文館秀山和文溪文東三大板塊。入園企業46家,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2012年12月18日,在永定,15萬輛新龍馬汽車擴建項目首款微型客車下線,開啟了閩西生產乘用車的新篇章。同日,新龍馬與五菱柳機動力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的年產30萬臺發動機項目破土動工。
與廣東東莞的上市公司勤上光電合作,德泓(福建)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異地升級,投資3億元打造大型LED生產基地。德泓勤上光電總部設在永定,充分利用土地和用工成本優勢建立生產基地,在中國四大光電基地之一的廈門打造研發營銷基地,同時,利用蘇寧易購、京東商城進行網上銷售,實現資源最優整合。
同時,永定縣瞄準物聯網產業興起的有利時機,在縣城規劃打造南部工業園區,騰安網拓、海西安防城、鑫華通科技園等一批智慧型科技項目相繼落地,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力爭把南部園區打造成產值超百億元的生態產業園、智慧科技園。
吃“黑”、吃“白”轉向吃“綠”
旅游業火了,工業企業也初具規模,為永定經濟轉型提供了契機。
曾經,煤炭、水泥、電力等三大產業占縣域經濟比重達到80%以上。
對于煤炭產業,永定關閉、整合、提升三管齊下,關閉取締41家非法小煤窯。現有煤礦企業52家,實施兼并重組后,今年底將保留24家,到2015年僅保留14家。煤礦企業的產業規模、安全水平到時將實現質的飛躍。同時,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2010年成立福建興業能源有限公司,發展區域性煤炭網上交易平臺,現有會員297家。2012年煤炭雙邊交易量達2989.8萬噸,交易額達到191.67億元。三年累計為縣財政增加稅收1.1億元。
對于水泥產業,永定按照“控總量、調結構”的思路,上大壓小、集約發展,淘汰落后機立窯水泥產能272萬噸,著力扶持國產實業、閩福建材、華潤水泥三大旋窯水泥企業發展,現有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4條,產能達到600萬噸,占全縣總產量的90%以上。
坎市鎮新羅村原是產煤大村,煤礦全部關閉后,引進泉水山生態園林有限公司,規劃投資1.5億元種植2000畝苗木,現已種植380畝。農戶每畝按150公斤稻谷時價收取年租金,村民既有地租收入,又可就地打工,緩解了煤礦停產的矛盾。
“調結構、轉方式”實施以來,永定非資源型產業產值占全縣總產值的比重從2008年的17.4%提高到2012年的38.5%,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產業新格局――高坎片區重點打造新型工業發展平臺,金豐片區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城關片區著力培育商貿旅游產業,三大片區發揮各自優勢,聯動發展,合力加快全縣轉型發展步伐。文化旅游業、新型工業和生態農業等成為“綠色大餐”,永定經濟主食從吃“黑”、吃“白”逐漸轉向吃“綠”。
造富與造福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長久以來,這個“福”字,在很多“父母官”心里,被偷換成了“富”。
一字之差,不能輕以“謬”解。它背后是為官心態與價值觀的問題。若以在任內出政績為唯一目標,那么造“富”理所當然。若以百姓福祉為追求,以千秋萬代可持續發展為指向,那么造“福”毋庸置疑。
永定,既重視經濟增長的數字,更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調優經濟結構,盤活整合既有資源、可有資源和能有資源,從“資源經濟”躍升到“綠色經濟”。既讓百姓富了,更讓百姓福了,是為造福。
來源:福建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