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太白貝母依托地理標志保護獲得新發展


    作者:楊旺余    時間:2013-05-29





    近日,從北京傳來喜訊,國家質檢總局以2013年第55號公告正式批準對“太白貝母(咀頭產區)”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是寶雞市在已擁有西鳳酒、太白酒、鳳縣大紅袍花椒、陜西蘋果、寶雞辣椒5個地理標志產品后又一大收獲。這也有力地印證了太白縣自古就有“太白無閑草、遍地都是寶”的美譽。

    太白貝母作為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良藥,是治療呼吸道疾病最重要、最常用的中藥材之一,臨床多用來治療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等引發的無痰或少痰的咳嗽癥狀,因其品種純正、使用歷史悠久、臨床效果好等特點享譽全國。

    太白貝母生長自然條件優越,具有五大優勢,為太白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獨特的產業優勢和巨大經濟潛力。

    一是具有地理優勢。太白縣境內海拔較高,峰嶺陡峭,地面崎嶇,是全國貝母種植的最適宜地區。

    二是具有氣候優勢。太白縣屬亞熱帶氣候與暖溫帶氣候過渡區域,垂直氣候帶分布明顯,無霜期158天,晝夜溫差大,使得太白縣產的貝母品質純正,藥用價值高。

    三是具有資源優勢。太白貝母主產區土地以棕壤、淤土、潮土、草甸土為主,耕層多為輕壤土,具有良好的耕性和水、氣、熱及養分狀況,極其適宜各種農作物和各種中藥材植物生長,是太白貝母的優生區域。

    四是具有人文優勢。太白山是秦嶺主峰,是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最高的山峰,是與神農架、長白山齊名的中國三大藥山之一。太白縣是太白山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所產的中藥材因其品質優、療效獨特而著稱于世。據載藥王孫思邈于公元(578年)北周建德六年起隱居太白山40余年,有大量使用太白貝母的歷史,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都收錄有太白貝母入藥。

    五是具有產業優勢。近年來,太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確立了“藥業興縣”發展戰略,把中藥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來謀劃,縣上成立了中藥產業化領導小組,制定了5年發展規劃,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點示范,分管領導具體落實,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為了進一步推進太白貝母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在用足用活省、市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太白縣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和產業引導力度,制定了《太白縣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太白縣中藥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等一系列促進中藥材種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引進了一批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中藥材種植、研發、加工企業。

    該縣積極創建“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加快示范園和基地建設。相繼引進企業,引導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種植,以企業為主導,輻射帶動農戶參與,著力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加上野生的產量,每年向廣藥集團、藏藥集團等大中型制藥企業提供近200噸的太白貝母。預計到2015年,太白縣貝母年種植、加工能力達到3萬公斤,屆時將建立中藥材交易市場,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實現經濟效益3億元以上。

    太白縣還充分發揮太白山藥谷科技專家大院和縣、鎮科技服務機構的作用,采取科技承包、有償服務等形式,對骨干藥農進行中藥現代化知識和太白貝母規范化種植技術培訓,并對藥農進行從選種到采收的全方位技術指導,推動太白貝母種植逐步走向標準化、規范化。目前,太白縣野生的太白貝母有2000多公頃。20世紀80年代,太白縣就開始進行太白貝母家種栽培,通過近幾十年的馴化,太白縣群眾已在海拔1500米以上試種成功,現有種植面積數百公頃,種植周期為4到5年,單位面積產150~200公斤干藥材。太白貝母人工種植的成功,將極大緩解太白貝母資源不足的問題。

    如今,太白貝母(咀頭產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將提高太白貝母的競爭力和太白縣的知名度、美譽度,成為太白縣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名片,推動太白貝母邁上集種植、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的地方經濟新興產業發展之路,使縣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自然經濟轉化為規模經濟、特色產品轉化為名牌產品,幫助貧困農民走上科學發展的致富道路。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