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五年來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收入、外貿進出口、進出區保稅貨值連續四年1倍以上增長,注冊內外資企業多達1300余家……”在5月9日召開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2013年政策推介會上,這組數據讓航運、物流、貿易、金融等多個領域150余家企業的參會代表驚嘆不已。推介會透露,東疆正在加快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發展,除了向企業提供多項“國內第一”的優惠政策外,管委會和各口岸監管單位還將根據企業的需要,量身打造一對一的扶持政策。
的確如此,自2007年12月11日首期4平方公里封關運作以來,天津東疆保稅港區以驚人的“東疆速度”,在區域政策試點、功能拓展和口岸監管方面均實現了全國領先。
記者從本次政策推介會上獲悉,該區未來五年還將繼續在貨物流通、資金流動、企業經營、人員進出等方面先行先試。
政策優惠——航運物流、融資租賃等政策全國最優
記者了解到,作為“境內關外”的特殊監管區域,目前落戶東疆保稅港區的企業,可以享受國外貨物入區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國內貨物入區享受出口退稅,區內企業免征加工環節增值稅,區內交易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優惠政策。
“從航運物流角度來說,東疆保稅港區是全國稅負最低的地區。原來營業稅免征,營業稅改增值稅以后,這一區域實施的增值稅即征即返政策也是極具競爭力的;此外,東疆的融資租賃政策是全國最好的。”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副主任沈蕾表示。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東疆的融資租賃政策。據相關責任人介紹,融資租賃貨物出口曾長期無法平等適用出口退稅政策,導致了我國融資租賃業無法正常開展出口業務,只能局限于國內市場。直到國家稅務總局發布《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管理辦法》,在東疆注冊的融資租賃公司以融資租賃方式租賃給境外承租人的業務也終于能夠享受一次性出口退稅。許多業內人士表示,這是我國融資租賃稅收政策的歷史性突破。日前,融資租賃的出口退稅第一單已經完成——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東疆實現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退稅額度高達8194萬元。
而在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政策方面,東疆也率先踏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東疆保稅港區是全國首個試行資本金意愿結匯政策的保稅監管區域。在這里,企業可以先提交政府批文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將其保留在企業人民幣賬戶里,需要付款時,根據發票、合同等支付證明將資金劃給收款人,這項政策為企業提供了規避匯率波動風險的政策空間。
功能齊全——輻射帶動能力明顯提升
據了解,圍繞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兩個核心功能區建設,東疆保稅港區將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貿易、航運融資、航運交易、航運租賃、離岸金融等八大功能,以此提升該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此背景下,東疆保稅港區還提出,將做大做強主導產業,通過打造航運、租賃、國際商品展示交易、國際貿易結算中心,以及高端物流、旅游、航運金融、文化創意等一系列產業基地,來推動東疆保稅港區轉型。
目前,作為我國北方唯一的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東疆保稅港區已在進口商品保稅展示平臺、采購分撥和配送平臺、貿易便利化平臺、融資服務平臺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創新探索,吸引了中糧食品營銷、中煤華北總部、無限航空等眾多貿易和結算類企業進駐,葡萄酒、汽車、乳制品、凍品等越來越多的國外商品通過東疆窗口進入本市、北方地區乃至全國市場。
在此次政策推介會上,關于東疆二島的建設規劃也受到了參會代表的關注。據天津港集團總工程師李偉介紹,新的區域規劃將堅持交通優先和客貨分離原則。東疆保稅港區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既有港口功能、物流功能,還有配套服務,勢必產生客貨運的交通需求。據悉,未來他們還將在北港池規劃海底隧道。
通關便捷——貿易便利化是未來政策趨勢
據悉,去年,東疆保稅港區外貿進出口完成5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0%,區域生產總值完成26.1億元,同比增長76.9%。
越來越多的國外商品選擇從東疆口岸入境,這與東疆口岸先進的管理、運營模式密不可分。以進口汽車為例,在東疆汽車檢測線投入使用后,每部進口商品車至少可節省物流費用100多元,而且在口岸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東疆口岸的進口汽車檢驗模式不斷創新,通過改造“檢驗檢疫自助簽證系統”,東疆口岸進口汽車的檢驗周期將從目前的7-9天縮短至5-7天。
沈蕾表示,東疆未來的政策趨勢將主要是通過優化通關環境、港區服務等,促進貿易便利化。為此,目前各口岸監管單位也正在積極創新監管模式。例如,海關將在東疆推行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通關模式、以及融資租賃業務異地監管、創新貨物備案清單管理模式、期貨保稅交割業務等,檢驗檢疫部門則將在東疆保稅港區開展進一步完善報關報檢手冊、推行無紙化報檢、電子監管和自助簽證等工作。
今后,東疆保稅港區還將下更大力度,如加大聯合監管協調委員會工作協調力度,加強溝通和協調,完善卡口、查驗場地,整合企業、監管部門信息資源,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等。(本報駐津記者 曹玲)
來源:中國水運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