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緊緊抓住實施國家"黃藍"兩大戰略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開展和諧城鄉建設行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676.4億元,年均增長13.1%。工業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8000億元,年均增長20.9%、26.6%;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16家,過10億元企業119家,實現工業利稅利潤999.7億元、1653.2億元,年均增長15.6%~19.3%。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5.27億元,年均增長22.5%。投資、消費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74.4億元,年均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8.9億元,年均增長19.6%。近年來,東營市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
城鄉規劃編制管理有新的發展。編制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構建起生態型組團式的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總體發展框架。整合完成486平方公里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了中心城建成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加強規劃法律法規宣傳,將城市居住區規范、建筑面積計算辦法等技術規范在各種媒體予以公布,讓群眾了解有關的國家標準,了解規劃審批的依據和原則。全面提升村鎮規劃水平,全年共完成詳細規劃、專業專項規劃及村莊建設規劃等各類村鎮規劃47項。調整完善了市城鄉規劃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和議事規程,嚴格實行規劃"六線"管制,建立健全了"陽光規劃"等各項制度。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力實施兩大國家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東城舊區塊改造順利推進,西城改造步伐不斷加快,中心城建成區面積達140平方公里。東營港一期擴建工程建成通航并實現外輪開放,八大業主碼頭和港池改擴建工程加快實施。勝利機場4D級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樓投入使用。榮烏高速公路東營段建成通車,德大鐵路東營段和新博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東營港防潮堤開工建設,濱海生態城防潮堤前期工作順利進行。對廣利河進行了綜合治理,黃河國際會展中心、清風湖公園等項目建成投用,奧體中心、大劇院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東城舊區改造開始啟動,西城改造步伐加快,"六路一河一橋五公園"及15處街心綠地建設基本完工。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暖、供氣、供電、通信等公用設施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改造中低產田48.9萬畝,治理骨干河道281.4公里,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562公里,解決了66.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城鄉環境整治成效顯現。東營市委、市政府印發了《2012年全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東辦字〔2012〕11號),以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為目標,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健全完善農村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城鄉環境的突出問題,有力促進了農村環境、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城鄉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三網"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5.8萬公頃,啟動生態林場建設試點,成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市。實施了濕地修復工程,黃河刁口河流路恢復過水。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建成12個重點循環經濟項目。加強水氣污染治理,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6座,中心城區15家工業企業基本完成搬遷或關停任務。大力推進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新增綠地696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7%,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城市管理工作規范高效。在做好城市公共秩序維護、市容市貌管理等常規工作的基礎上,針對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難點和頑癥,創新思路,多措并舉,集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成效明顯。
一是開展中心城住宅小區集中整治。中心城住宅小區實施了維修和環境整治,完善了社區工作機制,理順了物業管理體制。先后完成小區外墻和屋面防水、物防和技防設施改造、綠化補植、道路維修、停車位改造、排水系統疏通等維修改造工作,對毀綠種菜、亂搭亂建、沿路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積存垃圾等實施了集中清理。
二是開展中心城亂搭亂建專項整治。城市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國土等部門配合聯動,通過規劃許可、房產證土地證辦理、開發商資質評定等綜合整治措施,累計整治違法建設310戶,住宅小區亂搭亂建問題得到全面遏制。
三是開展戶外廣告專項整治。針對戶外廣告設置凌亂、影響市容的問題,全面加強戶外廣告管理,暫停新上廣告審批,制定統一規劃和年度建設使用計劃,組織公開拍賣,既規范了城市廣告設置,又實現了城市公共資源的有償使用。
四是開展建筑施工揚塵專項治理。重點對中心城區域建筑工地、城中村、油田井場揚塵及大型貨運車輛等帶泥上路問題實行集中整治,成效顯著。"12319"建設事業服務熱線運轉規范高效,各相關責任部門、單位建有20余個分中心,直接與市熱線管理服務中心聯網。對受理的服務事項和辦理結果每日進行統計,每月進行匯總分析,其結果以市長專報的形式上報市政府。建立了早期災情警報系統,加快了城市防震、消防、人防、防汛設施建設,提高了城市綜合防災能力。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各方主體的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加大了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杜絕了建筑施工人員死亡事故的發生。
節能減排標準嚴格實施。嚴格執行新型墻材建筑節能技術產品全省統一認定制度,制定出臺了全市推進農村墻材革新、建筑節能的政策措施,新型墻材建筑節能試點示范工程建設成效明顯。縣城以上城市規劃區內新型墻材應用率達到100%;新型墻材專項基金收繳率、 返退率均達到75%以上。建筑節能閉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施工階段節能標準達標率達到97%。穩步推進太陽能光熱系統、地源熱泵系統、LED型燈具、中水回用技術。著力開發利用新能源,發展高水平風力發電。城市節水成效顯著,獲國家級節水城市稱號。積極與省廳共建低碳生態示范城市,成為目前全省唯一以低碳生態為主題的創建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環境監測站6個,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18個,完成限期治理項目投資額4億元。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5%以上,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十一五"減排指標得到國家確認,化學需氧量累計削減20.6%,二氧化硫累計削減40.4%。
房地產業和住房保障事業平穩較快發展。嚴格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強化市場監測和行業指導,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相關政策和工作規程,廉租住房工作穩步推進。嚴格執行房地產項目建設條件意見書制度和竣工驗收備案制度,建立了新建商品房買賣合同網上備案制度。理順了物業管理體制,中心城物業服務市場監管、物業管理糾紛調處、房屋租賃管理等工作規范有序。
中心城社區"一卡通"試點工作有力推進。先后完成建設保障性住房5.1萬套、棚戶區安置房7548套;支持油田新建職工住房4萬套,補辦房產證5000戶;新建農房6萬戶,改造危房1.5萬戶。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22.91億元, 比上年增長22.5%;商品房施工面積999.8萬平方米,增長10%;房屋竣工面積326.3萬平方米,增長9.6%;房屋銷售面積404.6萬平方米,增長8.3%;商品房銷售額173.9億元, 增長26.1%。
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343元,年均增長10.1%;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6.4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4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每月1240元,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到210元以上, 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380元以上,農村低保、五保集中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年2060元、420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基本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等重點工程,新建改造幼兒園231所,市技師學院新校區和勝利一中高中部遷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
大力發展衛生事業,改造縣醫院、鄉鎮衛生院23處,建成村衛生室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25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規劃建設了一批文化設施,成功舉辦了黃河口文化藝術節等節慶活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委、省政府和東營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決策部署,圍繞城中村改造、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重點,以和諧城鄉建設行動為抓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中心城、次中心城、衛星城鎮協調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到60.97%。2012年,東營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試點強鎮建設的意見》,確定牛莊鎮等6個鎮作為東營市第一批試點強鎮,決定利用3年時間,給予每個鎮1000萬元財政資金和土地、產業、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進行重點培育,使其成為經濟實力提升、特色產業積聚、基礎設施完善、輻射帶動明顯、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發展的強鎮,盡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國強鎮行列。同時,重點推進全省農房表彰和小城鎮會議已確定的東營市4個省級小城鎮示范鎮,確保其享有包括省級財政資金在內的多項配套優惠政策,以此促進全市城鎮化提質增效。
東營市今后將充分發揮"黃藍"兩大戰略疊加形成的規劃導向效應、政策支持效應和要素聚集效應,強力推進和諧城鄉建設行動,努力使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鎮面貌明顯改善,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口集聚的能力明顯增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配套完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形成城鄉協調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力爭在黃河三角洲地區率先發展、在山東半島地區率先發展、在環渤海地區率先發展,為全省和諧城鄉建設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本報記者 宋懿霖 通訊員劉濤)
來源:中華建筑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