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動,長江翻騰。去年2月,湘鄂贛三省在武漢簽訂《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謀“中三角”;去年8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中三角”正式進入國家戰略視野。合作一年多來,三省密集簽訂近20項合作協議,涉及交通、旅游、商務、教育、衛生醫療等多個層面;今年初,安徽加盟,合作之林更具活力。近日,四省省會城市在武漢簽訂《武漢共識》,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區域發展拓寬新型城鎮化之路,努力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握掌為拳”,長江中游城市群有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亮點
2012年12月28日,江西九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指出,縮小城鄉差距,要靠城鎮化,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縮小區域差距,要做好中西部開發開放這篇大文章。中部地區、長江流域是縮小區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圍棋,既要搶金角銀邊,又要在中間謀勢布局。
國家戰略的需要,迅速轉化為湘鄂贛皖四省的具體行動。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四省不約而同將同筑“中三角”、共謀城鎮化列為當前重要工作。湖北提出,聯合湖南、江西等省共同推動,使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西呼應,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對接合作,推進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安徽積極融入,深化與長三角地區融合發展,加強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協同發展,密切與珠三角、環渤海、中西部、港澳臺等區域及國際合作發展;湖南也表示,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和中部地區合作,加強與長三角、中原經濟區的聯系。
4個1相加大于4,是四省共同的愿景。湘鄂贛皖“山水相依、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攜手共謀城鎮化有共同基礎,也有比較優勢,其聯動發展對促進區域發展乃至整個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就經濟總量而言,長江中游城市群覆蓋區域近44萬平方公里,包括40個市,人口約1.6億。去年,湖北、湖南地區生產總值雙雙邁上兩萬億元臺階,江西跨過萬億元大關,安徽達到1.7萬億元。同時,4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增幅高3至4個百分點。
從合作基礎著眼,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地理交通、產業實力、人才資源、科教優勢、生態環境、輻射市場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展望經濟走勢,我國產業轉移正由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向整個長江流域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有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解析國家戰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長江中游地區確定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它將承擔“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長極”的使命。去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為國家戰略。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說,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可以促進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武漢、長沙、合肥、南昌4個省會城市是中部城市群的支撐點,可輻射帶動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其聯動必然是相得益彰、實現共贏。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也表示,4個省會城市所達成的《武漢共識》為湘鄂贛皖共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一體、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特色鮮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奠定了基礎。
攜手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空間巨大。放眼城鄉,長江中游城市群農民與城鎮人口收入差距超過3倍,除武漢城市圈外,其城鎮化水平均低于全國水平,更遠低于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相望東西,東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超過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1000多美元。
“差距既是壓力也是發展的潛力和富民的動力。”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既是加快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棋眼”,也是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應著力于“四化”協調發展,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我們堅信,一個人行走也許能走得更快,但如果大家一起走,一定會走得更遠。”他說。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