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廣東正在起飛


    時間:2012-12-14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因海而興的廣東省在海洋經濟以及各項海洋事業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更為廣東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2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主題,旨在搭建海洋經濟合作、交流與投資平臺,包括展覽展示、項目簽約和海洋論壇等活動,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為海洋經濟更加科學、高效、協調發展提供新的活力。


    海洋經濟迅猛發展


    近年來,廣東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海洋經濟的決策部署,大力推動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全省海洋經濟呈現出總量大、增速快、活力強的總體發展態勢,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據統計,2011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9807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5%,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8.6%,連續17年居全國首位。


    大力提升優勢主導產業。廣東堅持創新驅動、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積聚優勢,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進一步鞏固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重化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目前,全省已建成珠海、饒平、湛江等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產業園區,投放深水網箱878只;全省有10萬噸級以上航道31條,沿海萬噸級泊位增加到245個,沿海主要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居全國第1位;茂名、惠州、珠海、湛江、揭陽等石化基地布局已基本完成。


    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為主線,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為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努力提升海洋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力。目前,中船集團珠海船舶、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已開工建設;建成了深圳華大、廣州國際生物島、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龍崗海洋生物產業園等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研發平臺。

    集約化發展高端臨海產業。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為基礎,積極推進湛江鋼鐵基地建設,打造千萬噸級的現代化鋼鐵基地;重點推進湛江東海島、茂名、揭陽惠來和惠州大亞灣等四大沿海石化基地建設;推進建設臺山核電、陽江核電等重大項目。同時,港珠澳大橋、深圳太子灣郵輪母港等重點項目獲批建設,中科廣東煉油化工一體化、中委廣東石化重油加工等重大項目用海順利推進。2011年,全省共發放海域使用權證226本,確權面積3728公頃。


    加快發展海洋配套服務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港口物流、服務外包、中介服務、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濱海旅游等配套服務業,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服務型企業。目前,廣東省重點建設了廣州南沙港、深圳鹽田港、惠州港、湛江港等一批國內知名港口物流園區;大力發展高端海洋旅游業,推進建設一批海洋綜合旅游區,2011年廣東濱海旅游增加值達到1218億元,約為全國濱海旅游業產值的20%,成為我國濱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科技興海成效顯著


    廣東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通過實施重大海洋科學技術攻關、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等有力措施,為海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


    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廣東有效整合海洋科技力量,突破了一批影響海洋事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十一五”期間,全省海洋科技項目共獲得省級以上獎項9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海洋成果創新獎9項、國家專利36項。


    海洋科研平臺逐步完善。以中山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等在粵科研院校為支撐,建成了覆蓋海洋生物技術、水生經濟動物良種繁育、海洋防災減災、近岸海洋工程、海洋藥物等領域的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5個,居全國首位。海洋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力量不斷壯大。廣東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立南海(廣東)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和海洋工程技術轉移中心,加快推進海洋與水產高科技園建設。


    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速。目前,廣東主持參與公益性科研專項項目14個,涉及科研經費近7000萬元,有力地提升了廣東海洋科技研發與應用水平。中科院廣州能源所、中山大學等承擔的海島波浪能獨立電力系統規模化應用示范工程、新型高效波浪能發電裝置的研發與應用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取得了突出成績。


    生態屏障保駕護航


    廣東堅持人海和諧的發展理念,深入開展海洋污染防治,重點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建設,完善區域性海洋環保體系,進一步提高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立海洋環境容量“以海定陸”的保護模式。建立重點海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機制和陸海監測信息共享制度,研究制定海洋環境容量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相關標準和實施辦法。嚴格執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新建工程項目海洋污染零增長。


    提升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制訂《廣東省海洋生物放射性應急監測工作方案》,持續在大亞灣等海域開展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建設近岸海域現代化海洋環境監測觀測和評估體系。


    大力開展海洋漁業資源養護行動。大規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實現常態化,2011年全省各地共舉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140多場次,放流各類魚苗13045萬尾,蝦苗15025萬尾,海水貝類25噸。率先在全國開展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省、市、縣三級財政共計投入8億元,目前已建人工魚礁區40個,礁區面積23600公頃。


    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區建設。加強沿海防護林、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修復與建設。探索建立藍色碳匯生態功能區,積極推進海洋生態示范區建設。編制完成《珠江口及鄰近海域環境生態修復規劃》,著力劃建一批海洋保護區,目前全省已建各種類型海洋與漁業保護區101個,其中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海洋公園2個,數量、種類和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來源:中國海洋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