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創新戰略聯盟,威海船企攜手戰“嚴冬”


    作者:高杰    時間:2012-12-05





    11月28日,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議暨山東船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在威海市召開。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造船業正在進入“嚴冬”期,作為全國12個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之一,威海船舶企業也受到了沖擊。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將為威海船企帶來哪些利好和期待?


      造船訂單“一單難求”


      “目前,造船業生存迎來嚴峻的考驗,一方面造船訂單‘一單難求’,另一方面是交船難,船舶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中航威海船廠有限公司與會代表于樹成說。另一家船舶企業代表也感嘆,現在不僅訂單難接,而且船價低,有些單接了也是虧本。


      數據顯示,截至9月,威海今年新造船訂單量僅為19艘,27萬載重噸,不足制造能力的十分之一。“交船難、融資難、接單難,是目前我市造船企業面臨的困境。”威海市船舶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安昌說,由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與幾年前一些船企手握一把訂單的情況相比,如今訂單“青黃不接”,嚴重下滑,大部分造船企業生存都困難。


      據了解,威海市共有造船及配套企業112家,其中規模以上船舶制造企業44家,整船制造能力達400萬載重噸。“在這上百家企業中,龍頭企業不過10家左右。”周安昌說,雖然2005年以來,威海船舶企業發展很快,但是仍然沒有擺脫小、散、落”的特點,自主創新能力并不強。


      創新不足成發展瓶頸


      “威海船舶企業若想在逆境中求生存,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創新力不足。”據周安昌介紹,從目前承接訂單可以看到,造船企業競爭的重點轉向了以節能環保為中心的新技術應用和新船型開發,而威海船企大多沒有自己獨立科研技術機構,因而在市場競爭中難以搶占先機。


      “威海船企大多各自‘埋頭’造船,在設計和技術上對外部的依賴性較強,有時候對于船東的要求不能第一時間做出答復,從而會失去獲得訂單的機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方書甲說。


      而層出不窮的國際新規則、新標準,也成為威海船舶企業難以回避的巨大挑戰。近年來,船舶涂層性能標準(PSPC)、目標型船管理(GBS)、新船能效指數(EEDI)等一系列船舶建造新規范標準密集出臺,并將相繼進入實施階段。日韓等國將研究新標準、新規范,開發綠色環保型船舶,作為后金融危機時期搶占市場、擴大與我國造船業競爭的重要手段。


      但威海很多造船企業仍存在造船模式落后的問題。根據國際海事組織規定,未按PSPC標準建造的船舶在今年7月1日以后交付的,將不得投入國際營運。“壓載艙涂層保護新標準從2006年就開始公布的,但威海的船舶企業目前大部分仍然未應用。”周安昌說。


      “科技型”企業作表率


      日前,由黃海造船有限公司為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2.8萬噸多用途重吊船“大彩云”號正式命名交船。


      盡管目前全球造船業步入嚴冬,但是黃海造船有限公司目前手持船舶訂單70萬載重噸,其中多用途船訂單數位居全球前列,大型客滾船訂單數占全國客滾船建造市場份額總數的60%。黃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燦剛說,他們的發展靠的是專經特優、錯位競爭,科技創新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中航威海船廠有限公司也在積極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去年以來,我們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很大,也見出了效果,訂單量比一般的船舶企業要好很多。”于樹成說,現在散貨船、集裝箱船、游輪船舶市場需求已接近飽和,因而他們把目光轉向特種船的發展。


      在造船業進入嚴寒期時,作為國內最大的玻璃鋼船艇生產供應商,威海中復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應對起來相對自如,訂單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市場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科技型企業,與科學院和高校等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重視科研開發,另一方面因為玻璃鋼船舶屬于新材料船舶。”威海中復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忠友說。


      船企期待“抱團取暖”


      “威海船舶企業多為小、散、落,山東省船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后,29家同行‘抱團’取暖,可以讓威海船舶企業共享資源,獲得更多的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周安昌說。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秘書長、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初佃輝說,創新戰略聯盟的組建,正是協同創新的具體體現,這也必將全面推進山東省船舶制造產業的跨越發展。


      對于“抱團”發展,很多與會企業代表都充滿了期待。“創新戰略聯盟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交流平臺,在這里,研發成果共享,在整合先進科學技術上擁有優勢。”于樹成說,他非常期待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獲得科技支撐。“目前關于玻璃鋼船舶的政策支持比較少,參與到其中,與其他船企抱成團,可以以團體形式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吳忠友說。(高杰)

    來源:中國水運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