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西靠科技和文化開啟板栗產業新時代


    時間:2012-11-27





      作為“京東板栗”的核心產區和全國最大的板栗出口基地,河北省遷西縣先后獲得“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范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優質板栗基地示范縣”、“河北省出口板栗質量安全標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遷西共有板栗70萬畝,常年產量4.5萬噸,年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2600多元直接來自于板栗產業,板栗已經成為栗農致富增收的“綠色銀行”。


      “三步走”促板栗產業穩步發展


      大規模發展階段。主要集中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開放前,遷西就有栽培、出口板栗的傳統,改革開放極大地助推了遷西板栗生產和出口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遷西縣便利用“圍山轉”栽培模式把板栗發展推向高潮。“圍山轉”是把魚鱗坑連在一起,順著山挖溝,基本上是在山上開墾1米多寬,1米深的梯田,栽植栗樹。這種模式得到了各方的認可,后來發展到全國各地推廣。到90年代末,遷西板栗的栽培規模基本達到了現有水平。


      標準化生產階段。隨著對板栗產業認識的逐步加深,90年代遷西縣主要抓標準化生產,相關部門下發生產技術標準。《標準》從育種、嫁接、栽植、樹下管理等進行規范,使板栗標準化管理得到普及。標準化的管理,使板栗產量逐年增加,質量逐年提高。


      大力開拓市場階段。2000年以來,遷西縣把板栗市場的開拓作為重點來抓,使板栗系列產品暢銷國際國內市場。政府給予支持補貼,多次組織企業到國內重點城市開推介會。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推介活動,目前遷西板栗的國內市場大于國外市場,并且有日益增長的趨勢。近年來,除鞏固擴大日本市場外,大力開拓了東南亞及部分非洲、歐美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興板栗市場,鮮板栗出口總量始終維持在近2萬噸左右。


      用優勢和政策助力產業化升級


      得天獨厚的條件客觀上使遷西板栗擁有獨特的品質,這與遷西獨有的地域、土壤、氣象、水質有很大關系,地理條件優勢造就了遷西板栗天然的品質;主觀上,遷西縣委、縣政府積極制定保障措施,保證了板栗的品質優良,使得遷西板栗始終引領著國內板栗的市場價格。


      政府重視與農民的創造。每次板栗產業的跨越和大力發展首先是農民的創造,板栗產業直接收入影響著百姓收入的1/3以上,農民對板栗熱情和經驗積累不斷促進著產業的發展。政府也為板栗產業的發展給予全方位支持。市場的發動,政策的支持,引領著農民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板栗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資金支持。最初開拓市場,發展龍頭企業,縣政府給予啟動資金,以參股、優惠供地等形式支持產業發展,支持組建了幾家板栗龍頭企業,同時帶動多家民營企業積極涉足板栗產業。使具備即食小包裝生產線的企業發展到十幾家。國有資本的啟動,民營資本骨干力量的積極參與,極大促進了遷西板栗企業艦隊的形式,為開拓遷西板栗市場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科技支撐文化引領板栗產業新時代


      以科技支撐標準化生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立體化生產,在發展板栗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二是使用生物技術實現有機生產;三是品種區域化栽培;四是運用矮化早豐合理密植技術,組織人員大力推廣合理密植,科學剪枝,力求板栗生產量與質的最佳結合;五是高接技術,大樹、老樹換新枝,提高了板栗產量。


      用科技延伸產業鏈條。板栗產業發展要靠科技支撐。在生產上,不管是板栗品質、產量,還是板栗生產的盛果期、初果期的栽培,各個環節都需要技術。隨著板栗產業和科技發展,不斷研究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開發風干板栗、干煲板栗貯存技術,不斷豐富板栗的入市方式。


      文化引領。一是企業文化,如尚禾谷板栗發展有限公司定做了吉尼斯認證的世界第一大銅鑼,每年在板栗收購期間舉辦秋季板栗收購開秤儀式,縣里主要領導親自敲鑼開秤;二是商標品牌文化,遷西板栗目前有2個馳名商標,7個省著名商標;三是民俗文化,要開發一些與板栗有關的民俗文化并將其轉化為商業行為;四是飲食文化,大力開拓農家樂、板栗餐等;五是館藏文化,建中國板栗博物館,集中展示全國板栗產業生產、技術研究、文化成果,促進板栗產業各領域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助推遷西乃至全國板栗產業的發展。


      引入新型產業。用新型產業融合引領板栗產業發展。一是一產內部融合,即在栗林中發展林下經濟;二是發展休閑旅游;三是催生新型商業手段,以現代化經營手段促進板栗產業發展。


      研發創意產品。把產品進行創意包裝,如家居生活中發展盆栽栗樹、盆栽栗蘑,標本式工藝品、旅游產品等。


      擴大宣傳。遷西縣連年舉辦栗花節、走栗鄉、攝影展等節會,開辦《今日栗鄉》報刊、《栗花》雜志等,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促進板栗產業全面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