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加大農業現代化投入力度、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化發展的同時,富裕縣找準了“工業立縣、牧業強縣、招商興縣”的縣域經濟發展定位,探索出一條自主創新、產業集群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現代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這是黑龍江省富裕縣在年初總結“十一五”期間農業生產經驗教訓時形成的共識。更難能可貴的是,該縣堅持抓農業生產“早是經驗,晚是教訓”的原則,搶前抓早重實效,確保了“十二五”全縣發展現代農業的開局良好。
“十一五”期間,富裕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年均增長27.8%,尤其是去年,首次突破6800元,同比增長51.3%,是2005年的3.4倍。“十二五”期間,該縣確定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的奮斗目標。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縣委首先召開黨代會,在黨內形成共識,并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率領廣大農民齊心協力大步向新的目標邁進,“十二五”起步之時出現了喜人局面。
現代農業發展跨步前行
金秋時節,富裕縣長發村的玉米地里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一臺臺聯合收割機、拖拉機、旋耕機忙碌的場景隨處可見。種田大戶崔勝海談起聯合收割機就興奮不已:“這些大家伙,真是好啊,700畝地兩天工夫就收完了,過去哪敢想啊。今年收成也不錯,一坰地收五六千元還是挺輕松的。”一邊說著,他一邊拍著身邊的“大馬力”笑著說:“現在大家湊到一起經常在開玩笑,過去光聽說外國農民種地只見農機不見人,現在咱們不也是開著機車就把活兒干了嗎。”
的確,現在富裕縣的農業生產到處呈現出一種農業現代化的景象,隨處可見的大型節水噴灌設備、四通八達的灌溉渠、大馬力拖拉機、成片的實驗田、一棟連著一棟的日光節能大棚……這一連串的新變化,造就了富裕農業生產連年的大豐收,而且今年在春旱、低溫等諸多不利的條件下,富裕的糧食生產再次取得了豐收,預計產量還將增長。而這要歸功于富裕縣不斷加大農業現代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了現代化農業的生產體系。
過去每到春耕秋收農忙時節,富裕縣的農民往往是老少齊上陣,頭頂烈日腳踏黃土,沒日沒夜地忙活。今年大機械徹底把農民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富裕縣農機中心副主任周龍生對記者說:“有了大農機我們的底氣很足,現在富裕縣有千萬級農機合作社22個,購置大型農機具678臺套,機械總動力達到7.13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9%。依托大農機促進了大型噴灌和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
富裕縣大力發展農業設施的同時,還大力倡導科技興農的理念,努力推進農業科技化的發展。加速壯大起來的農業科技隊伍,成了田間地頭最忙碌的人,高級農藝師蘭運財深有體會,他說:“過去是我們有什么新技術新項目要主動找農民推廣,現在農民科學種田意識強了,都是農民來找我要技術要指導,一到農忙的時候鞋都得磨壞幾雙。”
富裕縣今年繼續推進旱改水工程,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0余萬畝。面對秋收多雨的不利天氣條件,富裕縣想方設法,人力、機械齊上陣,力爭顆粒歸倉。
以實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為契機,富裕縣縣、鄉、村三級農業科技示范網絡不斷完善,農技推廣實現全覆蓋。據了解,該縣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子等離子體處理、玉米通透密植等農業新項目15項,創造了玉米畝產1000公斤、水稻畝產800公斤的高產紀錄。“現在都講科技種田了,咱們這兒也搞了測土施肥,知道地里缺啥少啥,避免肥上多了浪費,上少了沒用,心里頭明白手頭上就有準。”富裕縣二道灣鎮林業村農民張祖平談到農業科技的功勞有一肚子話要說。
“要是自己擺弄那點地,年收入十五六萬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富路鎮大崗子村農民桑井富笑著說。為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富裕縣依托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土地規模經營層次水平明顯提高,全縣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32萬畝,各類合作社總數達到229個。規模經營為大型農機作業提供了空間,以富路鎮大崗子村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去年該合作社純收入84萬元,今年預計能達到100萬元左右。規模經營促進了糧食增產,增加了農民收入。
提升產業層次叫響名品牌
近日,富裕縣與上海光明松鶴公司就建設萬頭奶牛場項目達成共識,這是富裕縣在大項目建設中走龍頭加基地帶農戶的規范經濟發展模式、構筑產業升級的又一可喜成果。
近年來,富裕縣找準了“工業立縣、牧業強縣、招商興縣”的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大力推進龍頭加工企業的產業升級和延伸,同時積極招引新能源等“三新”項目落地生根,走自主創新、產業集群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今年,富裕縣提出舉全縣之力圍繞資源優勢引項目,圍繞產業升級擴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層次,擴大產業服務,叫響產業品牌,全力打造“四大基地”,即:做大酒類產業基地,做強乳品產業基地,做精紙業產業基地,做成“三新”產業基地。
富裕縣縣委書記高虹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就是要在以酒、乳、紙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和以風電為代表的‘三新’產業項目建設上,大下功夫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讓外來項目在富裕扎根,讓自有項目做大做強。”
畜牧業是富裕縣的主導產業,全縣乳業生產加工企業已有4家。目前,光明乳業二期億元、明翔乳業二期億元等項目都在建設中。富裕縣正圍繞自身奶牛產業鏈的銜接配套,積極推進相關產業項目建設,力爭打造黑龍江省西部最大的綠色奶源牛源基地。
科菲特飼料公司是富裕縣引進的首家外商獨資企業。去年,富裕縣成功引進了這個投資800萬美元的混合飼料生產項目,不僅促進和帶動飼料行業的規范發展,還從飼料源頭上保證畜牧產品的安全。
富裕老窖是黑龍江省知名品牌。富裕縣把今年定為“富裕老窖項目宣傳推介年”,實行特事特辦,現場辦公,縣一把手全力幫扶。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圍繞富裕老窖的宣傳推介活動一項接著一項。
富裕縣還依托晨鳴紙業集團優勢,加快技改升級,開發高端產品,并帶動縣內包裝、印刷企業更新設備,實現配套集群發展。今年已成功引進四季風紙業深加工項目,并在原有地基上建設車間,辦公樓已開工建設。10月末前投產達效,使深加工產品正式上市。
風能資源開發是富裕縣的新興產業。市級重點招商項目國華風電一期4.95萬千瓦風電場,已于2008年7月31日正式并網發電。目前,二期項目也已于2011年6月全部竣工投產。為打造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又先后引進了總投資28億元的中國水利投資集團3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和總投資30億元的中國華能集團3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全縣風電計劃總裝機容量可達160萬千瓦。同時,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第七建設公司簽訂了年產150臺套風機塔筒生產項目協議,與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實現了零的突破。
傳統文化彰顯活力
“蒼涼悠揚的旋律在天空回蕩,柯爾克孜族的群眾在樂曲聲中用舞姿講述著民族的歷史……”在前不久富裕縣舉辦的第四屆民族風情節上,集體舞《遠古的風云》向人們講述了柯爾克孜族自誕生、成長、東遷等一系列史詩般的傳奇故事。民族歌舞、篝火晚會、賽馬、摔跤等精彩的文體活動共同構成了富裕民族文化節的文化盛宴。在富裕縣這片熱土上,民族文化之花正徐徐展開它神秘而多彩多姿的畫卷。
具有悠久歷史的富裕縣雖然地域不是很寬廣,卻有著2個民族鄉、17個民族村,有滿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1.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在人口不斷繁衍生息中,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和諧共處,在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開發建設富裕的同時,也孕育和發展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得益于民族聚居、交通等客觀條件,富裕縣各民族仍都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不僅展現出濃厚的民族風俗習慣,更使少數民族文化體現出一種淳樸而原始的特點。
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庫麥”傳承地區的富裕縣,不僅擁有著國寶級人物,國家級傳承人胡英、省級傳承人喬玉珍及市級傳承人蘇芬等10名登科村民,還擁有曲調高亢的達斡爾族音樂無詞歌“扎恩達勒”和達斡爾族說唱形式“烏欽”等等。走進富裕這座小城,一串串奪目的民族文化的珍珠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富裕縣的文化工作者和土生土長的文藝骨干們,根據本民族原始的藝術形式創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氣息和發展變化的藝術節目,使得傳統的文化藝術煥發著生命的活力。
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首先要發展它的文化。基于這樣的理念,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便包含著深刻的意義。多年來,富裕縣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遺余力,以友誼鄉三家子村滿語文化保護為例,三家子村被譽為“世界滿語研究的活化石”,為讓滿語文化能夠延續下去,富裕縣建立了三家子滿族語言文化保護區,縣委縣政府先后投入280多萬元完善了滿語學校的配套設施,出臺了《三家子村滿語搶救和保護方案》,首創了全國第一所滿族小學,編制和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滿族語言》。此外還深挖滿族民風民俗,舉辦了中國三家子滿語文化論壇,組織編輯出版了《三家子滿族風情錄》,為研究滿族文化風情提供了重要文獻。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才是對文化的最有效的保護,出于這樣的考慮,富裕縣把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的民俗民情作為文化資源,深度進行挖掘。依托達斡爾族聚居的登科村民俗民情資源,規劃了達族風情村,出版了《登科達斡爾風情錄》。小登科成立了民間文藝隊,每年到農閑時節都組織全村各民族同胞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傳承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積極鼓勵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創作編排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歌曲、舞蹈等,并對登科古墓群進行了重點保護。
富裕縣還大力發展民族旅游文化。他們圍繞“四區一帶”建設,依托達、滿、柯、蒙等多種民族民俗淳樸的人文風情,確定了以發展生態、民族、民俗為主的旅游文化。目前,占地10萬平方米的烏裕爾民族風情園已初具規模,吃、住、行、游、娛、購等基礎設施可基本滿足縣內和周邊客源需求。烏裕爾民族風情園成功通過審批,成為富裕縣首批AA級風景區之一。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挖掘民族文化,富裕縣精心組織,周密部署,鑄造品牌效應,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民族風情節和每四年舉辦一次的那達慕大會愈來愈散發出神奇魅力,一輪輪的展示,掀起一個個高潮,留下一串串印記,使綻放在富裕這座小城里的民族文化之花更奪目、更絢麗。(本報記者李汝輝)
來源:中國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