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陽“四化雙帶動”助推縣域經濟上臺階


    作者:柳昭活 朱朋    時間:2012-11-19





    將“快速推進工業化、全力推進城市化、提升農業現代化、全面融入市場化”作為發展方向,寧陽大力實施“凸顯兩極帶動全局,抓好兩頭帶動中間”的“雙帶動”發展戰略,創造出了在全國得到推廣的“寧陽模式”。


      隨著“教育均衡發展、農村衛生一體化管理、農民合作組織、土地流轉”等“寧陽模式”在全國的推廣,寧陽縣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位于山東省中部的寧陽縣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人口82.7萬,轄11個鄉鎮、2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寧陽縣是山東省財政直管縣、省基本財力保障縣、省委書記姜異康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聯系點。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全省教育工作示范縣、全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等10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被命名為中國十字繡之鄉、中國鋼球之鄉。


      近年來,寧陽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快速推進工業化、全力推進城市化、提升農業現代化、全面融入市場化”為發展方向,大力實施“凸顯兩極帶動全局,抓好兩頭帶動中間”的“雙帶動”發展戰略,舉全縣之力打造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和山東寧陽環城科技產業園兩大發展平臺,突出項目建設這一重點,鎖定財力增長、居民增收、企業增效這一目標,努力營造持續優化的發展環境,著力鍛造干事創業的干部隊伍,走出了一條既體現時代特色、又獨具寧陽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寧陽發展縣域經濟的經驗做法先后在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年會、第二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山東省推動縣域科學發展整體提升綜合實力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被山東縣域經濟研究院確定為調研基地。


      一城一園搭建跨越發展平臺


      2009年以來,在綜合分析自身特點優勢的基礎上,寧陽縣把現代經濟學“增長極”理論融入到縣域經濟發展實踐中,確立了“凸顯兩極帶動全局,抓好兩頭帶動中間”的“雙帶動”發展戰略,強力打造東部以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為中心的工業經濟增長極和西部以縣城及環城科技產業園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增長極,在抓好“兩極”帶動周邊鄉鎮街道的基礎上,培植葛石鎮和鶴山鄉“山水相宜”特色旅游經濟增長點,抓好全民增收經濟增長面,構建了“兩極帶動、點面結合”的發展新格局。


      圍繞推進“雙帶動”發展戰略,這個縣進一步轉思維方式、調思想結構,轉發展方式、調產業結構,轉工作方式、調作風結構,轉領導方式、調干部結構,在轉變中謀發展,在發展中促轉變。


      在推進中寧陽縣著力打造了“一城一園”。在東部,寧陽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搶抓2009年國家土地修編的機遇,以寧陽經濟開發區為核心,整合磁窯、蔣集、華豐、東莊四鎮資源要素,規劃建設了核心區80平方公里的泰山之陽科技產業城,輻射面積430平方公里,做到規劃共繪、資源共享、產業共興。產業城按照“現代工業聚集區、寧陽城市副中心、泰安經濟增長極、山東發展新亮點”的定位,突出工業項目引進、基礎設施配套、新型社區建設“三大重點”,全力實施新興產業聚集、傳統產業提升、基礎設施配套、新型社區安居等“八大工程”,提出了“企業擴大規模、鄉鎮搶占地盤、部門開辟戰場”的工作要求,實行集團式作戰上規模,努力把產業城建成一座現代化中等工業城市。


      在西部,站在現代城市經濟制高點上推進縣城建設和產業發展,以八仙橋項目聚集區為載體,整合縣城周邊“一鄉五鎮”資源,規劃建設了“山東寧陽環城科技產業園”,采取“區鎮結合、以區為主、協調聯動、無縫對接”模式,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一高兩現代”產業,實行尖兵式作戰出精品,努力將產業園打造成新型工業區、高端產業示范區、現代化復合式新城區。


      目前,“兩極”聚集了全縣近80%的規模工業企業和近90%的大項目、好項目,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占全縣的83.8%、82.8%、81.2%,已成為拉動寧陽經濟騰飛的“兩駕馬車”,形成了寧陽勢不可擋的發展局面。


      他們同時還高標準推進“新三農”事業示范區建設,真正體現“三農”本質,展示寧陽形象,引領百姓致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來寧陽調研視察土地流轉工作后欣然題詞:寧陽模式,惠及三農。


      寧陽縣始終把效益作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根本標尺,努力推進“財力增長、居民增收、企業增效”,讓人民群眾成為科學發展的強力推動者、直接受益者。深入實施以農民進社、進棚、進廠、進城、進店、進校為主要內容的“六進”致富工程,把農民從土地、農業和農村中“分離、分化、分解”,實現農村轉變成城市、農民轉變成市民、農村經濟轉變成城市經濟的“三個轉變”。今年前三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3%、15.5%。與此同時,企業效益也實現了高速增長。前三季度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三項指標同比分別增長43.93%、46.78%、38.4%。


      項目建設成為“強力引擎”


      他們把項目作為撬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總抓手。近年來,寧陽縣全力打造項目建設這一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全力以赴招項目、建項目。


      寧陽縣把今年確定為“項目集中建設年”,堅持集中開工一批,集中投產一批,集中壯大一批,集中打造一批“城中園”和“園中園”,集中服務一批,集中推樹一批。截至目前,該縣分兩批集中開工了71個項目,先后舉行兩次項目招商簽約洽談會,28個過億元項目實現集中簽約,概算總投資額近300億元。


      為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效,該縣創新工作機制,成立了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實行縣級領導干部包項目等措施,確保項目順利推進、盡快投產見效。同時,扎實開展“企業融資能力建設年”活動,全力搞好戰略管理、運營管理、政策管理、人才管理、危機管理“五大服務”,努力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和利稅大戶。前三季度,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6.4%。目前,全縣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102家,同比增加39家,利稅過千萬元企業147家,同比增加30家。


      隨著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完善,軟硬環境的提升,該縣項目建設形成了“招項目、建項目、管項目、富項目、擴項目”的良性循環。投資30億元的寶勝電纜、投資11.75億元的山東天源世界品牌服裝產業園、投資10億元的力博科技園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產業城內的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被批準為省級高技術產業基地,是全省3個縣級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產業園內迪聯物流二期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魯西南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務服務中心。目前,寧陽縣在建重點項目112個,總投資額達到395.6億元。


      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建設成為寧陽縣經濟轉型發展的強力推手。以項目為依托,該縣著力轉方式、調結構,做優傳統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做響特色產業,積極構建獨具寧陽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讓三大產業支撐起寧陽跨越發展的一片藍天。在原有煤炭、化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基礎上,重點扶持汽配、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今,聚化新能源有限公司聚化燃料、沃特森新能源鋰離子動力電池等項目的建設推動了寧陽縣工業結構由傳統型向高新技術產業邁進。前三季度,六大傳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同比分別增長38.3%、41.8%、37.3%;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比分別增長55.2%、81.7%、74.8%。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全縣一產比重正逐步下降、競爭力持續增強,二三產業比重穩步提高,實現了三個產業協調快速發展。


      民生普惠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作為山東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山東省城鄉低保規范化建設示范縣、“寧陽教育均衡發展模式”在全國得以推廣,寧陽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免除了1.1萬名殘疾人的新農合參合繳費……一個個驕人的榮譽背后是寧陽縣一年比一年增厚的“民生賬本”。


      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造福群眾。近年來,寧陽縣科學運用均衡論和統籌法,做好感情和資金“兩大投入”,按照“錦上添花高端創新,雪中送炭保底普惠”原則,抓好“三保一提升”,即保就學、保就醫、保就業,提升以困難弱勢群體為主要對象的全社會保障水平,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采訪中,筆者在該縣民生園光榮院內看到幾十位老人正在悠閑地活動著。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家新建成的光榮院里共有32位老人在此集中供養,年齡最大的83歲,最小的也有60多歲。除光榮院外,這家投資8000萬元建設的民生服務中心涵蓋了老年公寓、福利院、救助管理站、兒童保護救助中心、殘疾人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康復醫療修復中心、救災物資儲備等。首批200名孤寡老人、流浪兒童實行免費入住,僅生活費寧陽縣一年就要掏出150多萬元。


      用抓經濟項目的辦法抓民生工程是寧陽縣的創新之舉。縣里每年都要按照群眾最需、最急、最盼解決的實際問題,按照“水、電、路、醫、學”系統分類確定重點民生項目單子。今年,寧陽縣更是確定了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重度殘疾人保險補貼和生活補助等在內的16件實事大單。


      為了保障財政資金投入,寧陽縣積極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廣辟縣鄉財源,培植新興財源,大力壓減行政運行成本,讓更多的資金投向民生領域。2009年以來,寧陽縣財政用于民生事業的資金總額32.44億元,年均增長32.18%,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0.5%。

    來源:中國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