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是上海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最好、成長最快的時期。據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行業2002年工業總產值為846.67億元,到2011年達3917.26億元,增長了近5倍;產銷率接近100%。十年來,上海石化行業變“輕”變“綠”,發展凸顯了三大“亮點”。
首先是國有企業勇當改革調整發展的領頭羊。上海石化、高橋石化等大型央企,十年中持續開展技術改造,實現了低成本、規模化的內生式增長,目前兩家企業煉油能力達到2700萬噸。
由原上海市化工局改制的上海華誼(集團)公司,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年中,集團穩步調整轉型,逐步關閉淘汰焦爐、合成氨、燒堿等40多套高耗能裝置,聚焦做強五大核心業務。在煤基多聯產業務上,發揮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努力發展下游高端產品。集團總裁劉訓峰告訴記者,華誼將通過優化布局,把一部分生產放到上海化工區內的華誼基地,相當一部分轉移到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的中西部地區。
其次是化工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實現集聚化發展。十年來,人們感受最鮮明的變化是,中心城區環線內的數千家化工企業,逐步實施了搬遷、關停,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或產品全部退出,企業向園區集中。
借鑒世界化工發展模式、由圍海造田而成的上海化學工業區,積聚了一批國家大型骨干企業和著名跨國公司。在這里,有“五個一體化”的先進開發建設理念,有大型乙烯工程、石油化工深加工等一批工藝技術水平先進、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協調項目。上海化工區已成為全國集聚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最多、開放度最大、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開發區之一。
截至2011年底,上海化工區投資總額達180.95億美元。上海化工區管委會主任張耀倫表示,未來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實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石化基地”和“上海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的雙目標。
最后是外資化企在上海投資“如魚得水”,發展順暢。拜耳在上海化工區連續投資超過21億歐元,建成了世界級的MDI、PC和HDI等裝置,日前,其全球首套新工藝25萬噸/年TDI裝置已經落戶投運,多套裝置仍在擴產中。全球領先的巴斯夫在上海高橋基地建有亞太區最大的工程塑料工廠,目前正對改性材料廠進行擴建,將在2013年實現翻番。
除了生產線的落戶,為了在中國的長遠發展,跨國公司紛紛把區域總部設在上海,巴斯夫、陶氏、拜耳、杜邦、道康寧、霍尼韋爾、帝斯曼、漢高和GE等,都在浦東建立了地區總部,并投資建設世界級水平的研發中心,這些成為了上海化工行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其中上海陶氏中心,既作為陶氏大中華區總部,又是陶氏全球三大研發中心之一;在10萬平方米的大樓內,擁有84個專業實驗室、500多位科技工作者。目前,外資化企利用上海研發力量和人才集聚的優勢,在上海設立的研發中心或技術中心達100多家。
十年轉型,十年跨越。上海化工行業已形成國企、民企和外資共同推動產業增長的新格局。一個杭州灣北岸的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帶,先進化工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緊密融合的新型產業,正在崛起。(本報記者 張秀鳳 特約記者 顧定槐)
來源:中國化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