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業為大連經濟走強注入動力


    時間:2012-11-13





    不久前,備受矚目的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并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船重工”)正式交付海軍。這項光榮而艱巨任務的完成,也成為大連船舶制造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出口船……大連曾創下中國造船業70多項“第一”。如今,這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擁有一批像大船重工、STX大連集團和大連中遠船務等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大型現代化船舶制造企業,造船業已經強有力地擎起了大連經濟的一極。2011年,大連市國稅部門實現船舶制造業稅收48億元,比10年前的2002年增長47.1億元,增長52倍。今年截至目前,大連船舶制造業已經完成稅收18.6億元。從1898年的“輪船修理工場”、“造船工場”至今,大連造船業走過了100多年的風雨歷程。

    業內人士介紹說,我國船舶行業起步晚,與國際造船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10多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技術、工藝、生產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產值、收入和利潤逐年提高。2010年,在顯示造船業競爭力的3大指標——接受訂單量、未交付訂貨量和建造量上,我國首次超過韓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造船業崛起的背后,有著以大船重工為代表的幾代大連造船人的智慧和汗水。10多年來,大連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造船業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積極引進上下游關聯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建設我國最大的造船基地。同時,推進港口擴建項目,加快交通樞紐建設,全面擴大港口業務范圍,完善港口功能,投資建設海洋工程項目及船舶配套企業,推進東北亞航運中心建設。數據顯示,近年來,大連市造船業產值年均增速都超過了30%。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連造船業沉著應對,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適應綠色、環保、安全要求的優化升級。在全行業遭遇危機的形勢下,大連造船業實現了逆勢接單。以大船重工為例,自2008年以來,該集團公司連續5年實現經濟增速超過17%,連續3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造船總量突破600萬載重噸。目前,大船重工是我國唯一有能力提供產品研發、設計、建造、維修、改裝和拆解等全壽命周期服務的船舶企業集團,也是國內唯一匯聚軍工、造船、海洋工程裝備、修/拆船和重工五大業務板塊的裝備制造企業集團,資產總額近100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今年上半年,大船重工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5%,增加值同比增長15.1%,交工船舶19艘,累計承接6座海洋石油鉆井平臺/船的訂單。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交船15艘,交貨值10億美元。大連中遠船務造船主要節點計劃按時實現率為95%,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分段預裝率為88.8%,高于行業先進水平……

    “大連造船業取得的成就,與國家宏觀政策、地方政府大力扶植,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上的傾斜密不可分。”一位造船企業負責人如是說。據了解,按照現行政策,船舶出口在增值稅方面實行的是“免抵退”稅政策。2011年,在大連市國稅局辦理的100億元直接出口退稅中,造船業就獲得了30億元。大連市國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壓縮退稅審核時間,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從政策宣傳到納稅輔導,稅務部門都給予了造船企業最大的支持。

    根據大連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二五”期間,大連船舶工業的發展目標是:加大自主創新和科技攻關力度,提升船舶制造的附加值,提高船用設備本地配套率,優先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建設具有世界水平的造船和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優化船舶工業布局,發揮船舶工業的集群效應。面向浩瀚海洋,大連造船業正揚起風帆,不斷追尋著藍色的夢想。

    來源:中國稅務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