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鎣:用綠色產業為城市“療傷”


    時間:2012-11-12





      “以前我們這里光禿禿的不說,還到處污水橫流。風一吹,四處是飛揚的煤灰。”在四川省華鎣市天池鎮碼頭村,正在果園采摘李子的陳亞軍喜笑顏開,“自從實施了退礦還林工程后,山上種植了桃子、李子等經濟林果,不僅綠了山梁,幫助城市還了生態欠賬,而且還鼓起了林農的錢袋子!”


      被陳亞軍津津樂道的是華鎣市的退礦還林工程,用綠色產業幫助城市“療傷”,在殘破的山上種植桃子、李子等經濟林果,核桃、花椒等特色干果,栽植原料林,同時利用林間空地發展林下養殖產業,取得顯著成效。


      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一黑一白”的產業格局雖然讓華鎣市一度輝煌,但也飽嘗煤炭資源枯竭和水泥產業造成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華鎣市被列為四川省唯一一個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城市后,緊抓機遇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從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出發,大力實施“退礦還林”戰略。


      以政策引領為導向,激勵全民參與造林,是華鎣實施退礦還林工程的首要舉措。出臺土地利用激勵政策,對林產業規劃區內利用現有退礦還林的坡地實施連片造林和利用零散地營造工業原料林的農戶,市政府分別給予每畝每年150元至300元補助,切實落實獎勵補助政策。對集中連片發展巨桉1000畝以上、特色經果林500畝以上的農戶,市政府在補助獎勵、土地出讓、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


      同時,華鎣市還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實現興林富農。在工程實施中,華鎣市采取靈活造林機制,探索出了業主示范造林、農戶自主造林、國有林場與村社合作造林、林業專合組織造林等4種模式。華鎣市不斷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了財政引導、業主投入、農戶投勞、社會參與的林業產業投入機制;注重以林產業發展促進林農增收致富。據華鎣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林農參與林業經營或基地建設可獲每人每月1500元以上務工收入,從土地流轉中可獲每畝230元租金收入,土地入股農戶可獲每畝1200元以上林木產銷收入,自主造林農戶可獲每畝3600元以上收入,自主發展林業生態旅游農戶可獲每月5000元以上收入。


      華鎣市通過以上優惠政策的實施,大大激發了林農參與退礦還林工程的積極性,并收到良好效果,原料林基地綜合利用初見成效。目前,華鎣市通過采取整村推進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巨桉產業原料林基地,已在慶華、雙河等地新建工業原料林基地1.2萬畝,在雙河建巨桉核心示范區5000畝,全市工業原料林面積達22.7萬畝。


      在壯大原料林基地的同時,華鎣市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引導林農發展林下養殖產業,增加種植林農的收益。目前,全市已發展林下養殖示范大戶3戶,養殖戶50余戶,林下養殖面積近1萬畝,出欄畜禽20余萬只。華鎣市還在祿市、高興、紅巖、天池等鄉鎮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干果產業5萬畝,全市特色干果基地初具規模。目前,華鎣市礦山土地還林率達80%,其中以經濟林果和原料林基地為主。對華鎣市的林農而言,退礦還林發展綠色產業不僅是一項綠色富民舉措,更是一項民心壯舉。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