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0年發展并且名聲在外的“世界人工寶石之都”廣西梧州,近年來人工寶石行業悄然做起了“加減法”:寶石加工從業人員大大減少,產業鏈卻進一步延伸到科技研發、品牌培育等領域,作為全國乃至世界人工寶石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凸顯。
1982年港商崔福明在梧州開設第一家寶石加工廠,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由此誕生。經過30年的長足發展,如今梧州人工寶石年產量已占據全國總產量近90%、世界總產量近80%,龐大的產業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從業人員。
來自湖北宜昌的侯靜兩年前千里迢迢來到梧州,在一家寶石加工學校短暫培訓后準備尋找工作機會,但他驚訝地發現這幾年當地寶石加工從業人員越來越少了。
在最初的發展歷程中,梧州人工寶石加工行業的切石、做坯、圈石、刻板、拋光等各道工序,基本都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梧州市寶石商會會長李桂生回憶說,10年前梧州市區常住人口大約30萬,而從事寶石加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就超過10萬人,再加上市區周邊萬秀區旺甫鎮等家庭作坊式寶石加工聚集地,數字更為龐大。
機械化加工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一局面。梧州市寶石商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最新型號的數控全自動磨寶石機器,一天可以磨15萬粒,等于過去500名工人一天生產的量,而且部分機械加工的產品質量達到了AAA級以上。
以往隨處都能聽見的手工打磨寶石的噪音清靜了許多,大批人員陸續離開梧州,梧州市寶石商會統計顯示,目前梧州市的寶石加工從業人員由原來高峰時期的10萬人大幅減少到目前的3萬人左右。
然而記者最近在梧州采訪發現,寶石行業從業人員雖然大大減少了,但行業卻并不顯得冷清,產業前景反而繼續向好。梧州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寶石首飾出口總額超過1100萬美元。另一個動向是國內市場需求正在攀升,以前梧州人工寶石國內貿易數量僅占貿易總量的5%-10%,今年國內部分已占到總貿易量的30%。
梧州寶石城、寶石大廈等交易集散地堪稱人工寶石行業的“晴雨表”。2008年前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這些地方店鋪出租比例最低時不到50%,但目前這些地方一鋪難求。最近記者在寶石城看到,不少店鋪門口貼出了“急收寶石”“急需外發加工”等字樣。
梧州國際寶石節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陳超文介紹,梧州市借助已經連續召開8屆的梧州國際寶石節,促進以初加工為主的寶石產業形態向中、高檔寶石產品的生產和貿易轉型,同時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學研結合、打造本地人工寶石品牌,加快促進人工寶石產業轉型升級。
陳超文說,目前梧州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工寶石原材料、機械設備、加工輔助材料的生產基地,以及人工寶石收發、人工寶石飾品交易中心,梧州有400多家本土品牌企業與泰國等東盟國家的珠寶市場建立了固定聯系,本地生產的寶石加工機械占有全國大部分市場份額,并出口到泰國、印度等國家。
雖取得如此成績,但梧州人工寶石行業界人士仍然常常以施華洛世奇的案例來進行反思和激勵自己。施華洛世奇產品本身就是人工水晶,以切割工藝和設計出名,它的產品近幾年在國內不斷拓展市場并成為不少消費者眼里的奢侈品牌。“人工水晶在梧州比比皆是,關鍵在于我們還是缺了品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做好產品更要做好品牌,這是今后我們的努力方向。”李桂生說。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