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口,廣東旅游行業提出了“像發展工業園一樣發展旅游產業園,推動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創新之舉。2006年3月29日,廣東首個旅游產業園——梅州客天下旅游產業園開工建設,譜寫一曲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新篇章。
6年后,廣東旅游產業園蓬勃發展,目前已創建了1個國家旅游產業集聚實驗區和5個廣東省旅游產業集聚示范區,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廣東省旅游局副局長張振林說,借鑒第二產業發展園區化、集聚化的經驗,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集聚區,已成為當前廣東省重大旅游投資的主要特征之一。
產業轉型升級重要抓手
6年前,廣東旅游業缺乏產業集聚,大部分產品嚴重依賴門票收入,產業鏈不夠長,輻射力不夠大,缺乏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經多方考察論證,廣東旅游人認識到,集聚發展是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主要形態之一,也是旅游業從傳統產業邁向現代產業的現實路徑。2006年,廣東把建設產業集聚區作為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六大切入點之一。隨后,梅州客天下旅游產業園、湛江東海島旅游產業園、佛山南海旅游產業園等項目相繼啟動建設。
經過數年建設,廣東省旅游產業園項目初顯成效。由廣東中旅投資60多億元打造的佛山南海旅游產業園在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首個“國家旅游產業集聚實驗區”稱號,并被廣東省政府列入省現代產業500強和現代服務業100強項目。
“與一般旅游項目相比,旅游產業園最大的特點在于旅游項目集群。而以往旅游產業的開發,都是采取逐個項目、逐個景點的開發方式,各個項目之間沒有集群效應。對地方政府而言,發展旅游產業園能夠很好地整合當地旅游資源,避免旅游資源的無序開發。與工業產業園相比,旅游產業園沒有污染,卻能制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對于正處于轉型升級中的地方政府而言,無疑是非常受歡迎的綠色發展模式。”廣東中旅集團董事長王萬年說。
據悉,南海區西岸村生態資源優良,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對這里頗感興趣,但當地政府不為所動,20多年來都舍不得開發。直到廣東中旅提出要在此開發旅游項目,并提交了《南海西岸旅游產業園項目規劃》后,當地政府才同意開發。根據規劃,南海區政府算了一筆賬,等旅游產業園建成后,每年將給當地帶來130億元的收入,這遠比短期的房地產開發劃算。
業界發展旅游產業園交出了成績單,政府也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在2011年廣東省旅游工作會上,廣東省副省長劉昆明確提出,要將廣東中旅佛山南海產業園、梅州客家生態旅游區、河源生態旅游區、韶關大南嶺生態旅游區和肇慶高要生態旅游區作為首批廣東旅游產業集聚示范區,從省財政安排每個集聚區1000萬元的貼息貸款用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張振林說,目前推動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成為了廣東旅游的重點工作,廣東省旅游局正全力推進五大旅游產業集聚示范區的建設,對示范區的發展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劃,同時聯合省直相關部門出臺對旅游產業集聚區的配套扶持政策。
旅游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旅游產業集聚區是創新型旅游產業形態,以高標準規劃、高端化運作、集群式發展、密集型資金投入為特點,構建面向大區域的現代化、品牌化產品,形成主題形象鮮明、文化概念突出、產業服務鏈完備的綜合型旅游產品集群區域。”廣東省旅游局規劃統計處處長陳瑞東說,發展旅游產業集聚,絕不是簡單“上項目,造景區”,而是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的新實踐,關鍵要在體制、政策、管理、人才等方面有所突破,提供保障,協調推進。
在6年多的建設過程中,廣東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如集聚區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投入大,需要政府公共財政的支持;旅游集聚區是新的產業業態,需要政府出臺類似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轉移園區的綜合配套支持政策;集聚區旅游用地規模大,建設用地和非建設景觀功能用地同時并存,用地模式、類別、機制等與其他產業園區有明顯差異,現有的土地管理方式導致集聚區旅游用地報批難、與法定規劃協調難、綜合用地成本高、后續問題多等問題,需要政府在旅游產業用地管理上予以解決;集聚區學術理論研究少,需要結合旅游產業特點,開展旅游產業集聚的前期研究和政策指導。
陳瑞東表示,由于全國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范例很少,廣東是在探索中前行。然而,近年來廣東旅游業以轉型升級謀發展,以發展促轉型升級,推動旅游產業集聚,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集聚效應。
以江門新會區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為例,新會打造了“古兜溫泉—銀湖灣—銀洲湖—圭峰山旅游產業集聚區”。目前,該區已形成了旅游大項目、大企業的集聚效應,近年來引進了銀湖灣游艇休閑度假村等大項目,同時吸引了香港和記黃埔集團等名牌企業集聚。香港和記黃埔集團投資21億元打造的銀湖灣游艇旅游度假區,將建成包括濱海酒店、游艇度假區、會展中心在內的高端旅游度假區,該度假區拉動了區域內旅游制造業、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游艇制造企業、服裝制造企業、食品制造企業已頗具規模。
打造特色旅游產業集群
在政府引導、業界實踐的基礎上,近年來,廣東省旅游業正在大步向“大規模、大項目、大產出、大效應”方向邁進,形成了一批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初期業態,如深圳華僑城—東部華僑城、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珠江江口西翼溫泉產業帶含海泉灣、深圳觀瀾—東莞塘廈高爾夫產業帶、梅州雁洋—客天下主題產業帶等。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華僑城—東部華僑城這一區域已構筑非常完善的產業鏈,不僅融合了旅游的六要素,同時還吸引了不少相關企業在周邊集聚。
深圳華僑城內的產業活動單位涉及16個行業,產業部門結構具有覆蓋面廣、成長性高和關聯性強的特征,這表明華僑城的產業結構已由20年前只有第一產業的單一型產業結構轉變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混合型產業結構。
除此之外,長隆集團投資100多億元的珠海橫琴島海洋世界項目、深圳龍崗旅游產業園項目、河源的東江·巴登城項目、湛江東海島產業園等,也都具備發展成為旅游產業集聚區的潛力。
今年年初,廣東省財政安排12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2個廣東省濱海旅游產業園和2個廣東省生態旅游產業園,旅游產業園建設再掀高潮。(郭光明 張倜)
來源:中國旅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