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杯安溪鐵觀音,看一場《鄉村大世界》,走一遍茶鄉山水。近日,第三屆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在福建安溪圓滿落幕。
茶業盛宴,安溪飄香。安溪縣地處閩南金三角的結合部,居山而近海,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鐵觀音的發源地。2011年,全縣茶園面積60萬畝(約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1/50),茶葉總產量6.5萬噸(約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1/25),涉茶總產值92億元,涉茶人口80多萬人,2009~2011年,連續名列“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
本屆茶業博覽會源于第一、二屆海峽兩岸(安溪)茶機具博覽會,是安溪縣傾力打造的茶事活動之一,旨在“以茶為媒、以牌擴業、以展引資”,充分挖掘閩茶在海峽兩岸乃至全國、全球的影響力、競爭力、聚集力,打造現代茶業發展高端平臺,助推福建由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跨越轉變。
全產業提升 助推行業升級
去年以來,受世界經濟疲軟的大環境影響,茶行業內銷和外貿市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少茶企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發展,安溪茶企開始了積極探索。
走訪安溪和博覽會后,我們看到:從茶基地的監管到茶葉的抽樣檢測,從茶葉上市到茶葉營銷,從制茶機械到茶葉包裝,從茶藝培訓到開辦茶校,從茶園生態旅游到農業休閑風光,一條茶葉的全產業鏈正在安溪發展得風生水起。
安溪縣縣長高向榮表示,只有全產業鏈的提升,茶行業的發展后勁才能持續綻放,這也是把“海峽兩岸茶機具博覽會”更名為“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的動因之一,由突出“專業展會”向“綜合展會”提升,“區域性展會”向“國際化展會”提升。
電子商務是近幾年來茶企都非常重視的營銷渠道之一。在本屆博覽會上,中國茶多網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在安溪正式揭牌,數十家企業被現場授牌,成為茶多網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的首批入駐企業。這是安溪茶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
據高向榮介紹,茶多網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是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為電子商務類創業者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務平臺,是為新創辦具有發展潛力的電子商務中小企業提供有利于存活、發展的服務環境和空間環境的公益性服務平臺。該孵化基地作為電商培育、營銷培訓、品牌推廣、渠道創新的大本營,將為茶產業跨越發展和茶農茶商“二次創業”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助推產業鏈縱深發展和經濟騰飛。
茶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對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茶行業人才,安溪政商各界積極謀劃,慷慨解囊,捐建了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茶學院辦學體系以本科(本一)教學為主體,向上招收研究生,向下延伸到高職教育,培養現代茶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服務和助推茶產業發展。
茶產業旅游也是安溪茶產業延伸發展的一大亮點。近年來,通過旅游與文化、茶葉、農業、工業等行業逐步融合,2011年安溪全縣旅游總收入達26.3億元,增長15.6%,占全縣GDP7.39%,占第三產業增加值23.7%,成為福建省“新興旅游縣”。
抱團推廣品牌 共謀發展之道
安溪茶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茶博會現已成為國內外名茶產品貿易平臺,中國茶機具產品集散平臺,茶業新技術、新產品發布平臺,茶產業投融資對接平臺,茶品牌提檔晉級平臺,閩茶交流發展平臺。
市場的低迷,讓以安溪茶企為主要代表的閩茶企更加團結,不斷通過抱團推廣等形式來開拓和搶占市場。此前,安溪茶企曾抱團赴美探市,并取得了不錯的推廣效果。本屆博覽會,圍繞“閩茶共謀發展”,舉辦了“2012茶業創新與發展暨閩茶發展論壇”、“閩茶品牌推廣戰略聯盟”倡議簽名儀式等活動。同時,安溪縣政府也與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合作,組織實施安溪鐵觀音品牌推廣行動,展會相關信息將在全國各地169家晚報中進行同步推廣。
在業界都非常關心的融資方面,本屆茶博會首次重點特設、同期舉辦的“2012中國茶產業融資洽談會”,借助茶博會平臺,進行資金與項目對接,為壯大茶產業發展搭建茶產業與金融業的交流和對接平臺。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積極介入協辦支持本次投洽會,特別是民生銀行,繼今年6月在廈門設立茶業金融中心之后,助力支持本次投洽會,攜手安溪縣茶葉協會現場授牌成立安溪茶產業城市商業合作社,成為本次投洽會最大的簽約項目,計劃授信5億元資金,首期授信現場簽約1億元給50家安溪茶產業企業,鼎力支持中國茶產業快速發展。
博覽會前,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等聯合主辦了福建茶產業“閩茶中國行”推廣活動。“閩茶中國行”選擇了福建安溪鐵觀音等各種聞名于世的名茶作為代表,通過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和城市,如臺灣、上海、北京、信陽、南京、廣州等地舉辦新聞發布會、產品推介會、論壇及招商加盟等主題活動,弘揚閩茶文化,推動閩茶產業發展。
“閩茶中國行”活動是近年來福建茶產業首次集體巡禮全國的產業推廣活動,有眾多安溪茶品牌都參與其中。這是安溪茶業打響品牌之戰的先鋒之旅,對進一步合力推廣安溪茶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