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湖北地圖,宜昌位居鄂西長江之濱,襄陽位于漢江之畔,兩江之水自西南西北奔瀉千里后匯于武漢,構成“金三角”。兩江所夾之地,便是江漢平原。
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給率先提出“以武漢大都市圈為龍頭、襄陽和宜昌大都市區為兩翼”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湖北社科院學者以現實基礎。
2003年8月,國務院批復《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明確“全省城鎮發展要以武漢、襄樊和宜昌三個城市區域為重點,引導人口和產業合理集聚”,這標志著湖北提出的“一主兩副”發展戰略開始探索實施。
據統計,2011年,武漢、襄陽、宜昌三市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占全省比重提高到58.4%,五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以武漢為中心的“1+8”城市圈,自2007年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發展驟然提速。2007年以來,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2011年達到6762億元,連續超越5個副省級城市,今年將超過8000億元,2013年可望近萬億元,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躋身全國副省級城市的第一方陣。
隨著武鋼三冷軋和三硅鋼、中石化80萬噸乙烯、上海通用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在武漢落戶并實質性開工建設,今年僅工業投資一項就可望達到1700億元。目前,武漢進一步厘清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路徑,發揮科教、交通等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國家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基地,力爭成為國家“兩型社會”建設和自主創新示范區,并發揮對中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古城襄陽借助湖北省委定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契機,于2011年果斷提出建設“四個襄陽”的戰略:產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今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領銜編制的《產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和《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出爐,明確了襄陽以汽車產業為龍頭,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支柱的“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的發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襄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654.8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增加值471.87億元,同比增長19.5%,高于全國平均增幅9個百分點。
宜昌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是省內僅次于武漢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世界水電旅游名城。2011年,宜昌電力、化工、食品醫藥、裝備制造等四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工業的82%,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全市有7個產品居世界第一,5個產品居亞洲第一。今年上半年,宜昌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33.29億元,增速13.3%,繼續穩居中部地區同等城市第二位。
“一主兩副”成為湖北核心經濟增長極并發揮聚集效應后,湖北國稅收入也隨之穩定增長。2011年,武漢國稅收入突破700億元,占全省稅收比重由2010年的52.8%上升到53.3%;宜昌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稅收也突破100億元,三大城市稅收合計920.3億元,占全省收入的比重近70%。今年1月~9月,“一主兩副”城市合計入庫稅款800億元,增收82.5億元,對全省稅收和增收額的貢獻率均超7成,分別為70.3%和74%。
在2012年3月召開的湖北省“兩會”上,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省經濟布局的3個1/3,即武漢占1/3、襄陽和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占1/3、其他市州占1/3。在未來5年內,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要實現3萬億元。隨著湖北省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及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湘鄂贛3省“中三角”戰略的實質性推進,這些發展目標都將在荊楚大地上得以實現。(朱彥)
來源:中國稅務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