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經濟洼地宿遷超常規發展“后發快進”態勢強勁


    作者:崔佳明    時間:2012-10-25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全國發展的一個縮影。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江蘇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的話說:“兩個率先是中央對江蘇的期望,也是江蘇對全國的承諾。”

      今年,江蘇確定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總體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年1月,江蘇正式對外發布《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勾勒出江蘇第二個“率先”的恢宏藍圖。江蘇省能否如期實現基本現代化指標,要看江蘇省經濟洼地蘇北地區,其中,宿遷的發展是關鍵。宿遷是江蘇省建地級市最晚的城市,也是經濟發展最落后的地方之一,“經濟社會發展零基礎、中心城市建設零起步、基礎設施配套零起點”一度成為江蘇的經濟洼地。

      從1996年建市到2012年,短短16年,這座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實現了跨越式快速崛起。宿遷市委書記繆瑞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要讓宿遷這樣的‘洼地’快速崛起,必須奮起直追,以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向前躍進。”

      16年的跨越發展,宿遷給外界的突出印象更多是一個“快”字。尤其是“十一五”以來的“興市階段”,宿遷呈現出“后發快進”的強勁態勢,“宿遷速度”被視為“宿遷奇跡”的一個重要例證。繆瑞林介紹說,宿遷全市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是2002年的5.3倍,財政總收入是2002年的19.3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2002年的14.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小康建設25項指標中有17項指標提前達標、5項達到序時進度。

      “飛地經濟”助力宿遷跨越發展

      宿遷的跨越發展,體現出蘇南蘇北聯動效應,突出的一點就是宿遷工業園,是蘇州工業園的翻版,承接了蘇南消化后的新加坡經驗。為縮小蘇南、蘇中、蘇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2001年1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南北合作、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確立了蘇州與宿遷掛鉤合作。

      從2006年開始,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經驗首次“軟件”整體“打包”輸出到宿遷。五年多來,蘇宿工業園成為跨區域合作的樣本。這也是蘇南蘇北戰略幫扶的一個新路徑。

      “可以說,蘇宿工業園5年多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借鑒、吸收、運用園區成功經驗,并與宿遷實際‘圓融’的過程”,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房慶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蘇宿借鑒園區中新合作開發的機制體制,實行“封閉運作、充分授權”,“規劃先行”、“親商服務”等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高水準、快節奏推進著蘇宿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等各項工作。

      蘇州、宿遷依托“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實現了聯手招商,也把南北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時空距離變成了現實可用的優質資源。2011年,蘇州宿遷工業園業務總收入已經突破了15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年增幅超過了40%。蘇州宿遷工業園完整移植蘇州工業園的成功經驗,有力地助推了宿遷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可以說,基本實現了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加快了宿遷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鋪寬了周邊居民的致富小康路。”說起蘇宿工業園區這幾年的發展,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顧玉坤做了這樣一番總結,“對蘇州而言,最主要的收獲,就是為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新基地,解決日益凸顯的土地、成本、環境等發展瓶頸難題。”

      發展綠色經濟堅守生態底線

      作為經濟后進的城市,宿遷如何兼顧環境和經濟的關系?“我們始終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決不引進、上馬”污染難治理、治理不達標、達標增排量“的項目”,當地主政者說。

      在繆瑞林公開的一篇日記里,他提到了對包裝文化創意產業園150萬元的投資強度很不滿意。因為在他看來,宿遷已經過了“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發展階段,現在推動工業突破的過程中,既面臨著擴大總量與轉型升級雙重任務,也面臨著資源制約和環境約束雙重壓力,必須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這就需要在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產業帶動強的企業上下功夫,在培育上市企業、百億級企業上下功夫,在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加強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有所不為,就是要抬高項目準入門坎,既拒絕資源浪費,更拒絕環境污染,決不能因為自己的面子、一時的政績,去招引那些小玻璃、小塑鋼、小紡織、小橡膠、小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去招引那些占地多、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又產出小、帶動能力弱的項目。否則,只能耽誤發展、貽害子孫。

      “改革創新是宿遷跨越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宿遷主政者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宿遷推進更大突破、實現全面小康,進而向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邁進的關鍵階段,必須緊緊咬定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一“核心任務”,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總量、均量、質量“三量提升”,全面實施產業強市、城鄉統籌、外向帶動、創業富民、科教優先、生態立市“六大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民生改善常態化、社會管理科學化、文化建設特色化、改革創新制度化“七化進程”,努力建設一個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宿遷。(崔佳明)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