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無錫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再次開園,啟用一期32萬平方米新載體。作為長三角重要的高新制造業基地,無錫正在通過多項優厚的條件吸引著物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要素的積聚。而這,正是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型的縮影。
每一次危機都孕育著機會,中國的制造業升級之路在長三角地區尤為顯著。
初嘗甜頭
低成本優勢曾為中國帶來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的19.8%,高于美國的19.4%,成為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但在宏觀經濟環境低迷之下,“中國制造”在成本上升和出口萎縮雙重夾擊之下進退兩難,中國企業不甘心在價值鏈低端掙扎,開始積極向上游發展。
如何提高“中國品牌”的含金量?擁有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最齊全的城市群落和最完備的產業資本,長三角區域無疑身負中國制造升級和做強的重任。
德勤中國發布的《德勤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調查2011》報告顯示,在對企業新建工廠選址傾向分布的調查中,長江三角洲在全國諸多的區域中依然排名第一。
最近幾年,江蘇的產業升級和轉移卓有成效。上海經過一兩年的GDP墊底陣痛,高端制造業和生產型服務業也逐步顯現后勁。而正在飽受產業空心化的浙江部分區域,正在嘗試重新回歸實體經濟強省的序列。“這幾年,蘇南和上海企業主動創新的優勢非常明顯,人才、研發能力強。而全國其他區域,比如北京,雖然高校云集,但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與長三角尚有差距。珠三角的人才優勢也稍顯遜色。創新能力,將成為長三角保持長期優勢的關鍵。”區域經濟專家、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劉奇洪說。
在這輪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賽跑中,江蘇無疑走在前面。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江蘇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9.9%,高出全國平均2.1個百分點,并延續了過去幾年領跑長三角的勢頭。“這幾年,江蘇的制造業發展強勁,是整體經濟增幅較快的主要因素。”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分析。
在過去的幾年中,江蘇在本土傳統企業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層面都有長足進步。
劉奇洪曾做過統計,蘇南地區的江陰、張家港、宜興、常熟、太倉等縣域,很多當地企業的前三名,都有鎮辦甚至村辦企業。“這些多由原村辦、鎮辦企業改制過來的民營企業,曾經開創了著名的‘蘇南模式’,并能夠堅持主業、堅持實業,不斷地對接新技術、新市場,從村鎮走向全國。”劉奇洪說。
蘇州、無錫等滬寧線的城市,則聚集了包括物聯網、IT、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主要通過引進外資或海歸人才而得到發展。比如無錫,政府主導的五三零計劃引進施正榮創建尚德、陳陽的美新半導體等高科技公司,而稍晚的物聯網產業中心政策,則吸引了電信運營巨頭和大批物聯網人才和公司。“人才的引進,最大的基礎是當地的軟環境,包括創業和落戶的環境。相比于上海和杭州,蘇南的土地、教育資源相對豐富,所以當地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吸引條件也相對豐厚。”劉奇洪說。而在某種角度上看,在過去幾年中,江蘇坐商模式的厚重經營傳統,也使得企業能夠堅持主業,做大做強制造業。“有些企業為了追求豐厚的利潤,放棄實業,轉向投資甚至是投機的行業,這是非常短視的。企業只有依靠自主創新,不斷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獲得真正的長遠發展。”波司登董事長高德康說。
轉型陣痛
上海這座中國曾經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在進入21世紀的頭幾年就因為房地產泡沫的出現,實業成本急劇上升,發展勢頭日漸式微。
這座經濟之都由此需要承受陣痛,來遷出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騰籠換鳥,引進更多擁有高端技術和品質的生產企業。過去兩年間,上海的GDP增速,都排在全國倒數第二。不過,來自上海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對房地產、重化工、勞動密集型等產業的依賴度已經明顯降低,來自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輸出則日漸增強。
而受困于外貿市場萎靡、人力成本上升和民營企業融資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浙江省的經濟在過去幾年中,呈現出過早衰退的現象。這一區域的典型是地處浙南的溫州和臺州。在過去20完成原始積累后,一部分實業家變成了新興資本家,滲透到許多民營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業中。但隨著近年外貿形勢的一再惡化,迅速升值的房地產成為他們的寵兒,并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炒房團和開發商。
向來不佳的民企融資環境,使得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迅速失去市場的溫臺企業難以為繼,橫跨金融和實業的結構性缺陷,又使得產業空心化的趨勢愈發嚴重。即便如此,2011年全國工商聯評出的中國企業500強中,江浙企業占比約50%,從數量上看,浙江甚至超過江蘇。“浙江企業家骨子里是充滿活力的。”劉奇洪說。
隨著房地產調控使企業資金流進一步惡化,地方政府開始深刻認識到實體經濟的基礎性地位。不久前,浙江省召開的經濟會議上強調,要讓“資金向實體經濟投放,空間為實體經濟預留,人才向實體經濟集聚,領導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實體經濟發展狀況將成為今后市縣考核的重中之重”。(陳哲)
來源:中國信息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