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安徽省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在長三角區域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建設合肥經濟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順應區域發展大勢,著眼安徽崛起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合肥需重新界定經濟圈范圍近年來,合肥經濟圈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整體實力迅速壯大,已成為帶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該省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具有在高起點上加快發展的優勢和機遇。
區劃調整后,合肥經濟圈范圍發生了變化。考慮到合肥經濟圈的未來空間發展,合肥市政協建議將合肥經濟圈的范圍界定為合肥、淮南、六安和桐城、定遠等市縣。希望省里盡快研究確定區劃調整后經濟圈的范圍,便于合肥經濟圈總體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修編審批工作。
目前,經濟圈內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從2010年開始,已分別在原地級巢湖市、淮南市、六安市舉辦了三次經濟圈城市黨政領導會商會議。圈內各市之間已經開展的廣泛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省內外已經產生了較好影響。
但由于這些合作專題內容大多是跨行政區域推進的項目,有些還需要國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僅僅依靠經濟圈各市協調推進難度較大。合肥市政協建議省里加大對經濟圈合作專題的統籌協調力度,推進合作專題的順利實施。
淮南構筑“合淮同城化”橋頭堡
在合肥經濟圈這個“圈”中,淮南以其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獨樹一幟:華東工業糧倉、中國大型能源基地、全國億噸級煤電基地。如何發揮獨特優勢,與圈內的城市實現差異發展、互補發展、抱團發展、共贏發展,合力推進合肥經濟圈建設,共建共享同城化,是淮南崛起的新使命新希望。
淮南市政協認為,實施“合淮同城化”,山南是最好的突破口。2004年6月,原合肥市長豐縣的7個鄉鎮劃歸淮南管轄。這片位于舜耕山以南的山南新區,規劃范圍98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60多平方公里,規劃人口60萬人,將建成環境優美、生態和諧、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行政辦公、文教、體育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輕型工業基地和高品質宜居生活區。
不僅因為這里距離合肥最近,還因為這里正孕育著一條“合淮工業走廊”。這條“合淮工業走廊”能夠為充分實現兩市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互為依托、功能融合、空間連綿的“同城化”創造條件,已被寫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幾年來,山南新區累計開工項目15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億元,起步區15平方公里路網體系基本形成。
六安建設面向長三角五大基地
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特征。六安市政協建議,六安要努力建設面向長三角的五大基地。一是面向長三角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應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抓好優質糧油、皖西白鵝、名優茶等特色農業產業,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發展。二是面向長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為長三角提供能源、原材料支持的同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面向長三角的加工制造業承接基地。采取加強特色專業園區建設、與長三角地區共建產業互補和配套的“共建園”、開辟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園整體搬遷的“園中園”等方式,積極承接長三角的產業和產業集群轉移。四是面向長三角的物流集散基地。應全面推進市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區、六安火車站綜合物流園、新橋機場臨港物流園、霍邱鋼鐵物流園、周集港區物流園等現代綜合物流園區建設。五是面向長三角的旅游休閑基地。六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春古城、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天下第一塘安豐塘等風景名勝古跡,全市已建成4A級景區17個,3A級景區13個,具備建立長三角旅游基地的優勢和潛力。應著力加強旅游資源整合,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綠、紅、古、特四大品牌,將白馬尖、天堂寨、萬佛湖等主要景區緊密相連,推出精品旅游路線,創建5A級景區。
巢湖力爭挺進全國百強縣
區劃調整后,巢湖劃入省會合肥市,作為合肥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巢湖市委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力爭進入全國百強縣。
為實現巢湖挺進百強目標,巢湖市政協建議,強化工業強市意識,不斷壯大經濟總量。巢湖市政協建議,要加快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和規模化種、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優勢畜禽產業為主導,大力提升養殖業;以豐富的水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以服務城市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業;以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為關鍵,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
要搶抓區劃調整機遇,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上,要充分發揮該市湖光、山色、溫泉、濕地、人文、歷史等比較優勢,整合資源,打造精品,優先發展旅游業,力爭“十二五”末,三產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桐城在北融南接中科學發展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區位優勢明顯,承東啟西,聯南接北,既是皖江示范區的成員市,又是合肥經濟圈南部門戶城市。
為對接長三角,加快產業轉移步伐,桐城市政協建議,以合肥為龍頭和核心的合肥經濟圈應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桐城包裝印刷、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強桐城與合肥市家電、汽車等企業間的配套合作,吸引合肥市農用電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該市相關產業對接發展。致力推進合肥、桐城農超對接,大力開展兩地農產品產加銷合作。
開放雙方文化演出市場,增進文化交流與合作。瞄準經濟圈內“活力文都、休閑天堂”目標,依托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區、仙龍湖旅游度假區、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宰相府、六尺巷、嬉子湖等文化生態旅游景點,著力打造桐城一日游精品線路,實現合肥—桐城旅游直通車市場化、常態化,共同推動兩市文化旅游事業的繁榮發展。(毛學農 謝媛)
來源:中國信息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