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天平,開始明顯地向大西北傾斜。
9月中旬,在第三屆中阿經貿論壇開幕式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正式對外宣布,國務院已批準在寧夏建立中國第一個內陸開放試驗區,并批準建立銀川綜合保稅區。
在此之前,甘肅省蘭州新區于8月20日獲批我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更早之前,新疆喀什成為西部唯一的經濟特區,被視為第二個深圳。
《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掌握的最新消息還顯示,預計在第四季度,陜西省西咸新區將成為國內第十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在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寶通看來,東部銜枚疾走若干年后,西部尤其是西北區域即將成為開放、開發的熱土。
穆斯林民族機遇
在寧夏和新疆等穆斯林聚集區的主政者看來,與中東等全球能源富集區一樣令人振奮的,則是中國西北地區同樣富集的煤炭、石油等黑色資源。
“目前我們正在西部建立一批特殊的經濟區,開放、開發的試驗區,重點邊境口岸,打造‘向西開放’的‘橋頭堡’。”9月1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表示,內陸開放實驗區的設立,賦予寧夏政策創新的新空間,鼓勵寧夏先行先試,這是中國內陸開放的新模式;后期寧夏將加大和阿拉伯國家在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金融、能源、農業、貿易、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合作。
記者了解到,寧夏內陸開放實驗區的主要內容將包括建立銀川綜合保稅區、金融財稅優惠等細化政策,這些隨后都將一一公布、落實。
“就像深圳一樣,中國需要把漁村打造為大城市嗎?我們不需要。我們需要的是世界通過漁村進入中國、中國通過漁村進入世界。”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隨著內陸開放試驗區的獲批,寧夏將成為中國面向阿拉伯國家的重要窗口。
然而,除“不沿邊、不靠海”外,寧夏還具有“地域小、人口少、經濟總量小”等諸多先天性不足的困惑。
一位接近寧夏政府的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先天條件不足,寧夏近些年經濟發展滯后,自治區領導也一直在思考經濟轉型的新路徑,“最開始提出希望能夠將銀川打造成為類似深圳一樣的經濟特區,甚至起草了相關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國家級的經濟特區并不容易申請,所以這個規劃在自治區內就被否決”。他透露,此后,2011年全國兩會上,寧夏代表團提出設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設想,計劃探索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發展經貿合作,建議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2012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針對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進行調研,并責成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貿促委等20多個部門進行調研論證,盡快出臺《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實驗區實施意見》。
隨后,調研工作速度加快。2012年7月,發改委西部司司長秦玉才帶領調研組,深入銀川、石嘴山、吳忠等地,調研了20多個項目和企業,了解試驗區的有關情況。
2012年9月12日,第三屆中阿經貿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對外宣布,國務院已經正式批準了《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實驗區實施意見》,這是在中國內陸地區第一個向西開放的試驗區;與此同時,銀川市配套建立綜合保稅區也獲得國務院批準。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袁進琳認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之所以得到國家的重視,關鍵在于提法和宗旨,正好契合了國家的“向西開發、向西開放”的戰略決策。
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沿海、延邊地區隨著政策的深入,在經濟開發和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中國西部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還遠遠落后。袁進琳表示,目前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出于國家利益的需要,中國需要同阿拉伯國家進行能源戰略方面的合作,而寧夏作為在文化、宗教背景方面與阿拉伯國家有著較深的淵源和很多相似之處,可以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交流合作的窗口。
鑒于這個“窗口”的重要性,眾多的業界人士選擇支持寧夏。
在中阿經貿論壇理論研討會上,張燕生就表示,中國不需要將寧夏打造成為一個超大省區,需要的是整個西部大開發和整個中西部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橋梁,這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應有的戰略作用。
寧夏何以能獲批
“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之所以得到國家的重視,關鍵在于提法和宗旨,正好契合了國家的“向西開發、向西開放”的戰略決策。
全世界有57個伊斯蘭國家,穆斯林人口達到18億,約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龐大的穆斯林人口,也讓全球清真食品業年貿易額高達兩萬億美元。
基于此,寧夏長期將清真食品產業確定為發展重點,并計劃在2015年清真食品總產值實現200億元。但是由于中國在清真食品方面缺乏統一的認證體系和行業標準,國產清真食品、用品行業很難進入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共有2300萬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寧夏的穆斯林產業振興計劃,正是立足西北,輻射全國,放眼全球。
9月12日,在中阿經貿論壇上,寧夏、陜西、甘肅、青海、云南、黑龍江六個省區達成共識,民族事務部門和質監部門將共同聯合制定清真食品認證地方聯盟標準。按照規劃,寧夏將成為中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認證生產中心,并設立國家大宗商品和清真產品的交易所。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