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臺“大連制造”的奇瑞J26新東方之子轎車在大連保稅區正式下線,不僅圓了幾代大連人生產轎車整車的夢想,更標志著汽車整車的“大連制造”時代正在開啟。據了解,保稅區目前的整車項目全部達產后,大連汽車的年產能將達85萬輛,年產值可達2000億元。
這僅僅是大連21個產業集群中的一例。
產業聚則城市興。大連工業經過近十年的轉型升級,已經進入工業化進程加速狀態。大連市市長助理、經信委主任劉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連歷來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今后一段時期將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結構繼續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力不斷增強的重要階段。伴隨經濟全球化,產業集群優勢對大連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集群產業基礎雄厚
劉巖認為,目前大連已經具備了培育發展產業集群的諸多有利條件:首先,大連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龍頭,目前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東北地區惟一的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是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境外公司和金融機構設立常駐機構最集中的5個城市之一。其次,大連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和國際物流中心,大連港與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大連國際機場航線數量、航通城市、航班班次位居全國前列,保稅區和大連港實現了區港聯動。此外,大連的科技和人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各類科研機構200多個、科技人員近30萬人。大連是東北地區的金融中心、外匯結算中心和期貨交易中心。
作為老工業基地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龍頭,大連還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石化、造船、機車、重型裝備等領域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電子信息及軟件、生物技術與醫藥產業等異軍突起,特別是IT產業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影響逐漸擴大。基于這樣的產業基礎,大連市規劃了若干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其中包括:石化、船舶、機車及交通運輸裝備、通用機械及基礎部件、重型裝備、汽車及發動機等零部件、精品鋼材、電子信息及軟件、生物技術與醫藥等若干產業集群。根據《遼寧省重點工業產業集群“十二五”規劃》,大連市的重點產業集群達到21個,其中100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4個,500億到1000億元的集群6個,預計到2015年,21個集群總銷售收入可達13000億元以上。
以發展產業集群促優化升級
記者在大連市經信委了解到,早在2010年,大連市就出臺了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的指導意見。在發展思路上,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促進該市經濟結構調整、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作為推進全域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重點上,把培育產業集群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既注重石化、現代裝備制造、船舶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優化升級,也重視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集群,把培育產業集群與發展大連市特色產業相結合,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服裝、家具、軸承、精品鋼材等產業基礎好、市場發展空間大的產業。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該市產業集群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2011年21個重點產業集群合計實現銷售收入5056億元,同比增長36%。過百億的集群12個,其中超過300億元的集群達到8個。高新區軟件、瓦房店軸承、莊河農產品深加工等3個產業集群成為遼寧省示范產業集群;大連灣裝備、金州新區電子信息、高新園區軟件3個集群先后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未來重點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在21個產業集群中,新興產業集群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新興產業集群在新領域的迅速崛起,大大提高了個體企業抗風險能力。
在全球蕭條的船市中,海洋工程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大連市多家企業在此領域發力,合力打造大連的海工品牌。大船集團建成了國內首個海洋工程建造基地,這個基地承擔了當今最尖端海洋工程產品的制造,完全具備了和國際知名海工企業競爭的能力。
總部位于大連的中遠船務工程集團公司也在海洋工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海工裝備銷售額、訂單量直線上升。位于長興島的STX大連集團擁有世界級的海洋工程建造設施——干船塢,能夠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結構物,每年可建造30萬總噸位的海洋工程設施。
個體質量的提升和整體關聯的集聚極大地提高了該市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目前,大連市的軸承產業集群、精品鋼材產業集群、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集群等已經走在了國內同行業的前列。
未來,大連發展產業集群的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大連市近期出臺的《加快推進全域城市化實施方案》明確,未來幾年大連市將重點培育優勢產業集群,著力培育石化、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船舶與海洋工程、軟件與服務外包、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新能源及裝備8個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培育和壯大服裝紡織、新材料、精品鋼材、節能環保與資源再生、電力設備器材、生物醫藥、新型建材、軸承8個產值規模在200億~500億元的產業集群。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