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經濟“四大板塊”的格局基本形成,區域間均衡協調性持續增強。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東部沿海因外向度高,受影響較大,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日益突出,為“穩增長”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并彰顯出我國十年來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成效顯著。
“西快東穩”格局漸明內陸崛起化危為機
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恒河村農民鄭嶺今年28歲,從2005年開始,他先后在北京、江蘇等地打工。2009年,鄭嶺返回江津,在城區一家建筑裝飾公司上班,平均每月收入在2700元左右。
“在外打工實在太累,一年到頭幾乎天天三班倒,節假日都要加班。只要有同等條件的打工機會,即便待遇稍低一些,我也愿意回老家。”鄭嶺說。
江津區是重慶傳統的農民工輸出地,2009年之前,江津平均每年要向重慶市外輸出農民工20多萬人。近年來,隨著當地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像鄭嶺這樣的年輕農民工開始返鄉。
江津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年來,隨著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東部地區“一馬當先”的增長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今年上半年,中西部領跑優勢明顯,西部四省市重慶、貴州、四川和陜西經濟增速都在13%以上,中部六省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和山西的經濟增速也都在10%以上。東部則除天津外,京、滬、浙、粵等地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8%.
“西快東穩”的發展格局是漸進的。2007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全面加速,均超過東部地區的增長水平。此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年年超過東部,區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轉變。
熟悉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的人們不免感慨:這一帶有戰略意義的轉變來得如此之快。僅僅回溯到本世紀初,中西部地區還是一片“經濟洼地”,如今儼然成為希望生長的地方。而這一轉變發生在國際金融危機波濤洶涌、不斷發酵的5年,自然也不是巧合。
時間回到2008年。當時,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降速,東部沿海外向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專家們普遍指出,我國出口高增長已難以維系,經濟增長急需向倚重內需的方向轉型。
轉型無疑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過程,不過人們已開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內地。那里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充裕的土地資源、便宜的勞動力、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于是產業轉移逐漸形成規模,中西部則乘勢而為,危中尋機,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穩增長”的戰略縱深。
區域均衡全面布局發展基礎前所未有
任何改變都有它的因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加快發展、迎頭趕上固然源于其自身的稟賦,但離開國家多年持續推進區域均衡發展,以及對落后地區的大力支持,也將難以想象。
坐落在距離拉薩市區近半小時車程的色瑪村曾是一個靠天吃飯的小村落,如今,因為毗鄰拉薩西站,色瑪村在短短幾年就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堅贊一家的生活也由此翻開了新篇章。
堅贊告訴記者,青藏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之后,村里成立了物流公司,運輸業已成為色瑪村的經濟支柱之一。“現在只要自己能行,我們隨時可以去家門口的火車站或者村物流公司工作。”他說。
青藏鐵路是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點工程。當它2001年開建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它可能帶來的改變和巨大的象征意義。十余年間,因為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許多與堅贊和色瑪村類似的故事在曾經閉塞的內陸地區不斷上演。
世紀更迭之際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拉開了我國區域均衡發展的序幕。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更把“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
為此,在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同時,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方針任務和政策措施。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指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繼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后,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
在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央財政重點支持改善相關地區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大了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地區的轉移支付。
這些支持政策和巨量投資極大地調動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發展熱情,為它們奠定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基礎,其效應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推動科學發展中持續顯現。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經濟“四大板塊”的格局基本形成,區域間均衡協調性持續增強。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東部沿海因外向度高,受影響較大,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日益突出,為“穩增長”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并彰顯出我國十年來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成效顯著。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