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經開區“組拳”出擊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


    時間:2012-10-15





      近年來,吉林經開區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勢頭強勁。日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吉林眾鑫集團異戊烯醇裝置一期工程,一次性試車成功,并成功生產出20噸的合格產品,其產品質量性能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僅有3個國家掌握該項技術。該項目屬精細化工,正是吉林經開區著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2011年,該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83.2億元,在吉林市新興產業評比中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吉林經開區經濟高速穩定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發展迅猛,實現產值66.3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55億元的42%以上,同比增速高達52.8%(高于吉林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期增幅19.7個百分點);在開工的95個重點項目中,42%以上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表明,在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格局中,吉林經開區發展勢頭強勁。這種迅猛發展態勢的形成,決非偶然。

      科學定位

      兩年前,吉林經開區領導班子就已清醒地認識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科學發展、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由于吉林經開區處于“長吉一體化”節點位置,因此,該區領導班子在經過科學認證、定位后,果斷決策:吉林經開區要在推動新型工業化、實施“創新驅動”上起到領跑和輻射作用,并且要結合自身區位、環境和經濟發展情況培育精細化工、生物化工、制藥、新能源、特種纖維(碳纖維)、合成新材料及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組拳”出擊

      在明確了定位和發展重點后,吉林經開區在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聚集發展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加強載體建設。積極打造的精細化工中小企業孵化器,今年5月份已被列入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制訂的纖維特色產業園區規劃,已由吉林省工信廳核準;碳纖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正在建設中,它包括1萬平方米綜合服務樓、6000平方米研發中心和1.2萬平方米企業孵化用廠房,計劃將于今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

      力促產學研結合。圍繞延伸碳纖維產業鏈這個主題,該區與中科院所屬五個研究所以及東華大學、山東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吉林省紡織工業設計研究院等院校,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各種招商活動中,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招商活動,以引進500強等“標桿企業”和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為突破口,這是該區近年來的明確指向。2011年簽訂戰略性新興產業類項目協議15項。其中,碳纖維產業類簽約6項。而2012年上半年,他們又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余項,其中16項已開工建設。同時,圍繞龍頭企業,他們正加快引進一批配套企業,以降低綜合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

      爭取資金及政策扶持。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獲取資金及政策扶持,是吉林經開區服務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經該區積極主動爭取,吉林眾鑫化工、吉林市中科隆瑞、吉林市吉研高科、吉林市廈林化工等企業,已被確定為2012年吉林市科技計劃擬列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專項項目;吉林市中科隆瑞的200MWh/年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項目,已申報高技術產業發展專項項目。

      群星璀璨

      目前,吉林經開區已具備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發展、大發展的基礎。現在,園區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已達27戶。在精細化工、生物化工和新材料等領域,這些企業已呈現明顯的集聚效應;其中苯胺、醇醚、碳纖維和聚酰亞胺等產品,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尤為引人關注的是,碳纖維產業形成了國內目前最完整的產業鏈,吉林經開區由此構成國家級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主體部分。

      其中還有很多在建的項目,如:

      香港富藝年產1.6萬噸特種纖維項目,總投資16億元,年產碳纖維原絲1.6萬噸。目前正在進行廠區基礎施工,計劃今年10月份投產。

      吉林博海生化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環氧乙烷項目,投資8.7億元,正進行廠房及附屬設施施工,將于年內試生產。

      吉林北沙制藥有限公司年產品1000噸維生素E食品添加劑等項目,投資4.7億元,廠房建設已完成,將于年內試生產。

      吉林綠能新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年產品30萬噸干粉砂漿項目,投資1.2億元,主體廠房封頂,正在安裝設備,將于年內試生產。

      …………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吉林經開區共開工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42項,包括日前已竣工的、年內計劃竣工的、年內主體完工的,以及新落地開工的等類別。這些總投資近150億元的項目,一旦全部投產達產,必將給吉林經開區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注入更大的動力。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