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藥北種、西藥東栽”浙江道地藥材遭遇危機


    作者:魯振坤    時間:2012-10-08





    受前兩年中藥材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想發財,種藥材”的理念很受追捧,一時間,中藥材種植業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法寶,成了投資者新的經濟增長點。快速發展的中藥材種植業在讓農民收入增長的同時,也給業界帶來了一些擔憂:“川產道地藥材川芎,在河北安國附近也開始了規模化種植,中藥材種植地改變以后,有效成分含量有沒有減少?藥效有沒有改變?”有專家甚至認為,道地藥材正在遭遇危機。


      道地藥材面臨挑戰


      浙江的道地藥材很多,其中以“浙八味”最為有名。“浙八味”是指白術、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筧麥冬、溫郁金八味中藥材,在浙江已有悠久的栽種歷史。“浙八味”因其質量上乘、應用范圍廣及療效佳而為歷代醫家推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58處運用了“浙八味”,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慶余堂等一些名老藥店,均選購“浙八味”用于配方。“‘浙八味’中的白術,已經先后被安徽、河北、山東、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引進種植,甚至有商家開始在新疆大面積種植。雖然白術的產量上去了,但是含量是否達標,恐怕沒人能說清楚。”從醫多年目前在一家醫藥公司擔任坐堂醫師的彭德明不無擔憂地說。


      中藥材種植需要特定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栽培技術、采收、加工都有一定的講究,同種藥材處于不同的產區,其品質、療效都會有差異,如人參、地黃、杜仲、當歸等,產地不同,藥效差異也會很大。人們通常把某地出產的藥材稱為“道地藥材”,而其他產地出產的則叫“非道地藥材”。古今醫家都喜歡使用道地藥材。

      近年來,常有人對中醫藥的療效表示質疑,感覺“流傳使用了幾千年的中醫名方名藥現在不好使了”,有些中醫專家也覺得“方靈藥不靈”。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這與藥材種植不講“道地”,改變了藥理、降低了療效直接相關。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士林最近也指出,現在很多種植的藥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成分含量與道地藥材、野生品種有著十幾倍甚至更高的差異。這樣的藥材達不到藥典的標準,中醫開了方,最后治不好病,就會使人們對中醫的信任度下降。


      “南藥北種”、“西藥東栽”的盲目種植,不僅使臨床醫生擔憂,也使道地藥材的銷售面臨低價競爭者的挑戰。“前一階段我在市場采購了一批河北安國產的川芎,但是發往廠家后,很快被退了回來,原因是有效成分含量不夠,導致我里外虧損了近萬元。”亳州藥材市場藥商高鵬偉無奈地說。


      亳州新科藥材種苗生產有限公司經理韓儒說,藥材種植切忌盲目,中藥材種少了是“寶”,種多了就是“草”。中藥材不同于其他農副產品,不但要求外觀好看,更要求內在藥用成分含量達標。


      講究“道地”中醫精髓


      “藥材好,藥才好”。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的優質中藥材的代名詞,素有“非道地藥材不處方,非道地藥材不經營”的說法。“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采收當柴燒”,這句古諺形象說明了中藥材適時收獲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學生產之于中藥材質量的基礎作用。臨床上,一些老中醫在處方時,喜歡在藥名前標“川”、“云”、“廣”等產地,顯示出對道地藥材的信任。


      道地藥材是在特定環境和氣候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高、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它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古代藥物標準的概念,以固定產地生產、加工或銷售來控制藥材質量,是古代對藥用植物資源療效的認知和評價。道地藥材的藥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區。如“浙八味”,河南“四大懷藥”,“四大亳藥”,浙江磐安的白術、元胡、玄參,吉林集安、撫松的人參,云南文山的三七等,都是久負盛名的道地藥材。


      現代科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道地性”的客觀存在。如產于安徽省南譙區的滁菊,主要成分黃酮的含量比其他地方的菊花高32%~61%;安康產淫羊藿中所含淫羊藿甙為3%,而旬陽產的卻只有0.14%。在判斷道地藥材品質上,許多傳統經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某些藥材性狀如人參的體、丁、皮、紋、須、點等特征,可能正是和藥效基因連鎖的遺傳標記或與特殊環境相關聯的標識。


      保護“道地”刻不容緩


      近年來,國內很多專家提出了道地藥材實現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一些設想和建議,有關部門也采取了相關措施,保護道地藥材的可持續發展。亳州老藥商李明亮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提出建議,“一般藥材與道地藥材在經營時應區分開,盡量避免混淆;道地藥材的價格可適當提高,以鼓勵道地藥材的種植;引導用藥單位購買道地藥材,使道地藥材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可以設立道地藥材專用標志,這種專用標志不僅表明該產品產自特定的原產地域,而且還能表明該產品經過特殊的質量監控、加工工藝而具有特殊的質量特色。”李明亮強調,道地藥材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藥材的生長規律,注重藥材的質量,切忌盲目追求集約化和規模化,要讓道地藥材的科學化管理真正落到實處。


      針對中藥材種植中的盲目引種現象,有關專家指出,發展中藥材種植業一定要因地制宜,選在適宜的區域發展,否則,即使掌握了種植技術,引種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也達不到藥典的規定,造成巨大浪費。比如黃芪,以前都是在黃河以北種植,現在黃河以南也在種植,引種的黃芪品質變異較大,鞭竿芪變成了雞爪芪(雞爪狀)。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黃芪的適宜產區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黃河以南的華東地區為非適宜區,驗證了黃河以南種植黃芪藥材性狀和有效成分變異大的結論。(魯振坤)

    來源:中國醫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