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船業面臨寒冬,舟山謀求升級轉型


    作者:何蒼 劉紅霞    時間:2012-09-29





      2011年底以來,國際造船業迎來“寒冬”,擁有充足產能的造船企業卻一“單”難求。以船舶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舟山,同樣感受到了“寒意”。

      “近年來舟山船舶工業發展迅速,已經是舟山市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舟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秦澤江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舟山市2011年船舶工業總產值達666.4億元,全市造船能力達到1000萬載重噸,造船三大指標占全國份額的10%以上。

      據報道,在今年前3個月,舟山市新接船舶訂單20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0.8%。這是2009年以來舟山市前3月新接訂單量最低數據。而剛剛過去的2011年,舟山新接訂單量60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9.1%。更甚者,有10%的舟山造船企業已經半年沒有接到新訂單。

      事實上,整個行業都不景氣。

      根據英國船運經濟機構Clarkson公布的數據,2012年上半年,中國造船廠僅拿到182艘船的訂單,去年同期為561艘;頂峰在2007年,達到2036艘。中國船舶工業協會近期亦發布行業報告,2012年前5個月我國造船完工225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了10.1%;承接新船訂單9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了47.3%。

      在造船業發達的浙江地區,不少船企亦紛紛倒閉。據報道,今年5月,臺州最大出口船舶企業金港船業提交破產申請;之前,寧波藍天造船集團和年造船能力100萬噸左右的寧波恒富船業有限公司先后倒閉;9月5日,國內第一家在倫敦上市的溫州船企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又發出尋求資本重組或資產轉賣的公告。

      舟山市船舶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指出,舟山造船企業在2009年至2011年還能得益于船市的興旺,搶抓了大量價格較高的訂單,支撐了經濟運行指標的穩定。而2012年,要靠“吃老本”已難以為繼,更需要克難攻堅。面對尚未度過的行業寒冬,舟山船舶業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秦澤江告訴記者,在累計協議利用資金160多億元、可實現年工業產值約600億元以上,其中船舶配件制造占比52%的舟山新港工業園區,以臨港先進制造業為主導,形成了高端船舶與船配功能產業園,包括揚帆船配園、歐華船配園、中盛船舶、中船重工船業等在內的一大批重點企業紛紛入駐,基本形成了以臨港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集聚規模。集聚效應和區位優勢使舟山船舶以及船配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以保留。

      秦澤江表示,舟山船企已經做好準備進行內部調整,引進現代造船模式降本增效。這不僅是舟山船企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其他以船舶制造為支撐產業的沿海地區的普遍思慮。

      “此外,船企可以利用舟山新區的優勢進一步吸納優秀人才。”秦澤江告訴記者,新區設立以后,吸納了大批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的本科專業人才,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助于舟山船企的轉型升級。

      關于轉型升級的方向,舟山市港航局副局長羅寧曾向媒體表示,舟山船舶修造工業需要構建綜合競爭優勢,并向海洋裝備業轉型升級。隨著綠色船舶規范等一系列船舶新標發布實施,舟山市部分船企已經主動出擊,加大以節能環保船型為代表的新型船型的研發,使舟山從傳統的船舶修造業向高端的新興海洋工程領域轉型挺進。船舶業不再只是單一的船舶修造或制造貨船,而是向著更高層次的海洋工程發展。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