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中國第四大手機產業集群基地。
這兩者看似不相干,但確確實實說的是同一個地方——江西省共青城市。
共青城市是全國惟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于2010年12月28日成立,是江西省第100個縣級行政區。
對此,人們不禁要問:一個總人口才12萬且成立不足兩年的縣級市,是如何與“中國第四大手機產業集群基地”對接起來的呢?
2012年7月27日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書記李曉剛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共青城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發展區,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2011年,共青城市被評為九江市工業發展綜合先進縣和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先進縣、縣域經濟十大活力縣,并獲得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綜合獎。2012年1~6月,共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5.6%、增加值增長19.7%、利稅總額增長96%,工業固投增長35.1%,財政收入增長47%。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市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8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25億元,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共青城市委、市政府實施“充分發揮注意力優勢,大力發展手機產業”這一戰略決策分不開。共青城的手機產業從2010年開始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分散到集群、從簡單裝配到一條龍生產的重大轉變,融入了全球手機產業鏈,成為了全省手機產業的“領頭羊”。2011年生產手機1600多萬部,占江西省手機出口總額的90%以上;目前,落戶共青城市的手機整機及相關配套企業已達到37家(涵蓋研發、設計、整機生產以及觸摸屏、電路板、背光源、按鍵、電池、耳機、數據線、電鍍、外殼、模塊封裝、印刷包裝、專業物流等20多個方面),投資總額100億元。其中擁有自主品牌的手機整機生產企業2家,另有3家即將落戶。2012年預計手機產量可達2600萬部(占全省50%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可達60億元,占全市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將由2010年的5%增至30%以上。到2015年,手機產量將超過1億部,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億元,成為中國第四大手機產業集群基地。
大力發展手機產業是共青城市自身資源稟賦的選擇,也是共青城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突出表現。
李曉剛說,發展手機產業符合共青城產業定位。為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共青城市在產業發展方面“堅決不走同業競爭的套路、低質增長的老路、犧牲環境的彎路,而是著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手機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符合共青城市的產業發展理念,而且手機更新換代非常快,特別是隨著各種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手機的功能日益豐富和完善,正在成為人們離不開的信息終端,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同時,手機產品價值高、體積小,單位體積運輸成本非常低,可以克服共青城市不沿海、不沿江這一劣勢。
共青城市有發展手機產業的基本條件。一是獨特的政治優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格局下,政治優勢是一種重要優勢。共青城市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江西省委、省政府聯合團中央,成立支持共青城發展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共青城市發展。這種獨特的政治優勢,鑄就獨特的城市品牌,形成獨特的注意力優勢,如,一個投資行為在一般地方可能平淡無奇,在共青城市就是一次極好的品牌營銷,就會受到更多的呵護和培育。
二是深厚的創新創業文化。共青城在57年的發展歷程中,鑄就了“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奮進”的共青精神,形成了創新創業的文化傳統,成為了中國青年創業的一面旗幟,是全國青年創業基地。青年既是引領手機消費時尚的主流,也是手機產業創新創業的主體。共青城是青年之城、創新創業之城,發展手機產業適得其所。
三是豐富的后續人才。發展手機產業對人才資源有著較高要求。共青城已落戶5所大學,5年內在校大學生將達到6萬人,并建有全國首個“雙新”人才培訓基地;周邊60公里內有60多所高校,周邊20公里內青壯年勞動力超過21萬人,九江市范圍內超過173萬人,能夠為手機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撐。
四是優良的人居環境。共青城森林覆蓋率達到70%,城區綠地率達到43.2%,空氣、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投資7000萬元的中學新校區投入使用,投資2000多萬元的醫院綜合樓啟動建設,城市功能加快完善,能夠有效滿足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需求。現代服務業正在飛速發展,格蘭云天國際酒店、網球訓練中心、高爾夫球場建成投入使用,中航文化產業園、奧特萊斯現代產業服務區等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五是便捷的綜合交通。共青城位于中部地區“兩橫兩縱”經濟帶的節點區域,6小時經濟圈覆蓋8個省會城市和4.5億人口消費市場,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地區聯系便捷。乘城鐵到九江和南昌都只需20多分鐘,到昌北機場、廬山機場均只有30分鐘車程。共青城的區位交通在某些方面雖不及沿海發達地區,但也能做到貨暢其流,往來便捷。
共青城發展手機產業正當其時。近年來,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不斷加快。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中西部經濟增速連續四年超過東部,今年上半年,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速比東部地區高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速高4個百分點。從手機產業來看,隨著人力資源等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也加速向內地轉移,形成新興手機產業集群基地是大勢所趨。
實踐證明,共青城市發展手機產業的決策是正確的,手機企業能夠在共青城落地生根、做大做強。到2015年,共青城市將成為中國第四大手機產業集群基地。
記者了解到,7月27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2江西省第二屆手機產業論壇”在共青城市召開。來自手機行業主管部門、運營商、制造商的領導、專家聚集一堂,縱論手機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暢談手機產業發展的現在和未來。在當天舉行的項目簽約儀式上,共有11個項目落戶共青城市,總投資達60億元。
共青城市作出發展手機產業的決策后,高標準規劃了“萬畝手機產業園”,出臺了手機產業專項扶持政策。針對發展初期手機產業配套難的問題,共青城市創新思路,“變招企業為招產業”,實現多家手機企業同時落戶、相互配套,形成了集聚發展之勢。兩年來,共青城市手機產業從無到有、快速壯大,形成了以整機為牽引、零配件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實現了“井噴”式發展。
如,賽龍通信2010年7月份落戶,9月份投產,去年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億,繳納稅收5000萬,成為摩托羅拉手機全球三大生產基地之一,投資回報率達到16.2%,現在正籌備將總部遷至共青城市。
為了打造中國第四大手機產業集群基地,共青城市正在進一步創新舉措,為手機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一是打造更加優質的政務環境。堅持“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招商思路,暢通重大項目“綠色通道”,確保“一般問題當天解決,重大問題三天之內解決或拿出解決方案”。
二是出臺更加有力的扶持措施。充實手機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確保3年內達到5億元的規模。在用地、用工、用電、用水、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扶持手機產業發展。爭取盡快收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批復,讓落戶手機企業享受更好的政策。加快建設總投資5億元、規劃面積132畝、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的全國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項目(科技孵化器),為手機產業發展搭建更好的平臺。
三是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加大相關企業的引進力度,進一步完善手機產業配套。按照“建設共青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城市”的要求,加快共青廣場、中芬數字生態城、城鄉“綠道”、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金融、商貿、物流、學校、醫院、公租房等配套設施,讓投資者放手創業、舒心生活。
鏈接 手機產業是朝陽產業
江西省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尚勇在“2012江西省第二屆手機產業論壇”上指出,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第一通信大國,手機的普及率已經達到80%以上。手機正在成為新的網絡終端,在智能社會里,是大家必須的消費品。所以,手機產業仍然是朝陽型的產業。同時,手機是一種高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且其技術在不斷的更新升級,變化日新月異。手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研發的實力。此外,手機也是一種配套性比較強的產業,從它的各種零部件,到核心元器件,都能形成比較長的產業鏈。
江西省副省長洪禮和說,江西之所以對手機這個技術、資金等比較密集的產業情有獨鐘,是因為手機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以數字為例,2009年江西的手機產量只有150萬部。到了2011年,達到了3500萬部。共青城市到2012年底生產的手機將突破2000萬部,占全省的50%以上。下一步,江西將大力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為手機產業發展提供一切便利政策,促進手機產業迅速成長。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