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三化”發展,吉林以技改推動轉型升級


    時間:2012-09-19





    近年來,吉林省一直把技術改造作為工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手段。堅持統籌“三化”發展,著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以抓大企業、大項目、大基地為載體,通過投資注入發展動能,通過項目集聚發展要素,強化政策引導與加大投資力度并重,全力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讓吉林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通過技改提升傳統產業


      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吉林省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6238個,建成投產10724個,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7533億元,年均增長40.4%,是“十五”的6.1倍。這一時期,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不斷加大,由2006年的47.5%上升到2010年的54%。帶動全省工業投資由2006年的132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936億元,年均增長43%。


      “十一五”因此成為吉林發展最快的時期,2010年全省工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增加值、利潤等指標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進入“十二五”的快車道,全省技術改造投資一直保持快速穩定增長,2011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2602.2億元,同比增長34.7%,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65.2%,在工業投資中的地位不斷增強,促進了吉林省工業經濟內涵式發展。


      吉林省經信委表示,為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吉林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支柱優勢產業躍升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計劃、特色資源產業提升計劃等,制定了加快汽車零部件、農機裝備產業、石化產業、醫藥產業發展等旨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行業政策,引導政策資源向老產業改造、新產業培育傾斜。通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從而優化產品結構、裝備結構和企業結構;通過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民營資本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作用,逐步優化了傳統產業結構,輕工業比重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29.1%。目前,吉林省汽車、石化和農產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三足鼎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藥等優勢產業蓬勃發展,多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


      中小企業加快技改步伐


      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百強企業的意見》,并陸續出臺了支持一汽集團、長春軌道客車、吉煤集團、吉化集團及吉林化工園區加快發展等差別化政策,在優化資源配置上向大企業大集團傾斜,推動優勢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一汽集團通過自主車型改造,形成了集汽車研發、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解放、奔騰等自主品牌優勢明顯,市場地位更加穩固。


      為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吉林省在2006年實施了民營經濟三年騰飛計劃,推動中小企業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重點扶持了千戶成長型企業,著重支持2100多個項目,促進了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引導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組織企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進行對接,天景玉米、利源鋁業等一批企業實現股權融資,有效解決了項目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經過幾年的努力,吉林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取得階段性突破,主營業務收入等主要指標三年翻了一番。


      加快建立國家層面技改投資統計體系


      近年來,吉林省以加強重點耗能企業管理為核心,積極應用節能技術和裝備開展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重點組織實施了“1111工業節能行動計劃”和“百十節減工程”。同時組織實施了燃煤工業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工業污染源治理等重點節能減排項目420個,累計完成投資280億元,形成年節能400萬噸標煤能力。


      吉林省經信委告訴記者,為深入落實國家《關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意見》,吉林省將繼續把技術改造工作納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在工作思路上堅持以加快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支柱優勢產業躍升計劃為總抓手,圍繞提高工業投資效率和內涵質量,推動各類要素向工業優化升級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聚。逐步加大省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規模,引導社會資源有效投入,滾動實施一批3000萬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


      此外,吉林省經信委還建議,應加快建立國家層面的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統計體系,明確技術改造口徑,加強對技術改造投資的監測、分析和信息發布。同時,建議國家按財政收入比例逐年遞增技術改造專項規模,并適當向東北老工業基地地區傾斜。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