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產值將達700億,海西灣:崛起中的“藍色高地”


    作者:楊瑾    時間:2012-09-18





    8月6日,在青島開發區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內,由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生產制造的中國首艘深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正式交付上海打撈局。隨著今年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亞洲最大深水氣田平臺導管架“荔灣3-1CEP”紛紛從這里起航,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園成為行業矚目的焦點。


    “巨頭”云集海西灣成“后起之秀”


    海西灣坐落于青島開發區鳳凰島畔,它是浩蕩的勞動大軍劈山填海的杰作,也是擠身中國四大船舶產業集群的嶄新地標。


    走進海西灣,一邊是挖掘機的轟鳴回應湛藍海浪的節拍,拔地而起的高樓群初露輪廓,另一邊是壯闊的船塢焊花飛迸,一艘艘貨輪等待遠航。在這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僅駐扎了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島)公司等129家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還集聚了山鋼集團、齊耀瓦錫蘭等500余家生產配套企業,以及中船重工711所、725所等業內頂尖科研院所,形成了集研發、生產、總裝、銷售于一體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產業鏈。海西灣儼然成為我國鏈條最完整的造船產業集群,西海岸經濟新區“臨港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預示著海西灣即將迎來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2011年,海西灣被認定為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全年實現造船和海洋工程產業總產值215.5億元,出口11.7億美元,成為直追廣州、上海、大連三大造船基地的“后起之秀”。


    根據最新發布的《青島市工業產業集聚區(基地)布局規劃》,海西灣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集聚區被規劃為青島市七個藍色經濟工業產業集聚區之一,結合青島開發區緊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海西灣將以著力引進大型企業和行業頂尖科研院所為重點,引導相關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全力打造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加工再到運輸出口的“一條龍”產業鏈。


    深耕產業鏈集群優勢明顯


    2011年,對于全球的船舶制造企業來說,都是步履維艱的一年,受國際經濟形勢整體低迷的影響,僅靠企業個體的能力,明顯無法獨善其身。但海西灣卻在去年,實現了逆勢增長的奇跡,而這主要是依托于產業聚合所帶來的集群優勢。


    在海西這片U型港灣,8大臨港產業集群實現產值304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8.4%。新區已建成國家級的家用電子產品產業園、船舶與海洋工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設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7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9件、名牌產品26個,已成為山東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生產基地。


    “在國際上,像這樣完備的產業鏈條并不多見。”青島開發區發改局副局長薛俊亭說,“為什么一些大型的海洋綜合性船舶都是從這兒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就因為配套能力齊全,從硬件到軟件大都在青島配齊。”


    當船東在海西灣制造海洋工程設備時,數萬噸的設備需要大型深水駁船運輸,而附近的北船重工正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配套需求;北船重工生產各類海洋船舶,又需要像瓦錫蘭集團、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這樣的柴油機生產商提供配套;再演化下去,這些柴油機生產商又需要更為細節的零部件配套商提供配套服務。由此,從數個龍頭項目衍生出了放射性的產業鏈條,這些也都是產業集群所產生的區域優勢。


    下一步,集聚區將重點發展不需要使用岸線的船舶海工配套產業,增強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對其他裝備的承載和吸附能力,積極引進建設機艙輔機類、電子類、泵閥件類等配套項目。今后五年在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中,海西灣這個海洋裝備基地將形成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在國內處于先進地位的產業集群。


    大項目齊登臺拉動集聚區升級


    今年以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了“重點項目建設年”活動,以重點項目的落地帶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在重點項目的助推下,海西灣船舶海工集聚區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據悉,下一步海西灣所在的西海岸將上馬60個青島市級重點項目,并力爭年內全部開工建設。其中武船重工麥克德莫特海洋工程、五菱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將竣工投產;總投資160億元的青島董家口港、摩科瑞、孚寶等19個碼頭建設項目加快推進;青島港40萬噸級、20萬噸級碼頭年內完成竣工驗收,同時新開工12個碼頭泊位。


    根據規劃,到2015年,西海岸船舶與海洋工程集聚區年造船能力將達到668萬載重噸,海洋工程鋼材加工能力將達50萬噸,修造船能力200余艘;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產值將達700億元,年均出口額將達36億美元,直接就業崗位將超過5萬人。屆時,海西灣也將成為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科研等為一體,高效集聚、世界馳名,配套功能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規模最大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之一,一個世界級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藍色高地”正在這邊海域上緩緩崛起。(本報記者 楊瑾)

    來源:中國水運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