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湖北打造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


    時間:2012-09-18





    “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黨中央確立了湖北改革發展的戰略定位。

      按照中央的定位和要求,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十一五”以來,湖北省GDP年均增長13.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多年來增速保持中部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長11.7%。

      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

      加快發展,跨越發展成為構建戰略支點的突破口。

      湖北以構建戰略支點為“一元”,全面實施“兩圈一帶”總體戰略、“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和“四基地一樞紐”產業發展戰略,啟動了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基本形成了覆蓋全省的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

      武漢城市圈率先發力。2007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0年,武漢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

      武漢的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快速提升:武漢開發區和東湖高新區在其它8個城市設立“園外園”,黃石、孝感、黃岡、咸寧、鄂州等市在汽車、化工、紡織等多個產業上進行有序流動與轉移。在武漢城市圈內,“8+1”各城市共同打好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這張“兩型社會”改革牌,通過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步走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構建戰略支點,全省如何同步走?2008年12月,一個新的決策思路出臺:加快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發開放。經濟總量占全省2/3的長江經濟帶,通過打造沿江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走廊,連起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兩圈一帶”的總體戰略,使湖北發展由“重點突破”向“多點支撐、協調共進”轉換。

      武漢、襄陽、宜昌是“兩圈一帶”總體戰略的中心點。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武漢從“中部重要城市”到“中部中心城市”再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短短幾年間實現三級跳;宜昌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也發揮出輻射帶動作用。宜昌市依托水能和自然資源優勢,沿江“萬億經濟走廊”雛形初現;襄陽市則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去年,兩市GDP雙雙突破2000億元。

      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縣域經濟發展不足,一直是湖北經濟發展的短板。2011年初,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和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建設雙雙啟動,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兩個試驗區將成為湖北經濟增長的新的引擎。

      與此同時,一批區域發展構想也納入到省級戰略體系。“壯腰工程”啟動,長期低谷徘徊的荊州GDP邁入“千億俱樂部”;“小個子”鄂州,因發展基礎好成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驗田”;荊門市致力建設“中國農谷”;資源枯竭型城市黃石,率先轉型,贏得發展主動……如今,全省區域經濟梯度推進,多點支撐、多點突破的增長格局已經形成。

      創新支撐產業發展

      構建戰略支點的產業發展目標,就是要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湖北始終把招商引資、加強項目建設和企業家隊伍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上半年,全省億元以上的新開工項目達1628個,同比增加923個,增幅達到130.9%。其中,先進制造業占大多數。

      12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開發機構、132萬名研發人員,湖北高層次科技人才居全國前列、中部之首。近年來,湖北致力于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全省最具發展活力的園區,連續5年每年申請專利同比增長70%,過去3年增加的博士人數超過前20年的總和,這里已成為全國領先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一大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科技投融資平臺、成果轉化和技術產權交易平臺,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活力。過去5年,湖北工業技改投資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2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開發新產品12622項,有效發明專利突破1300項。

      湖北九大產業相繼跨過千億元門檻,汽車、鋼鐵、食品、石化突破3000億元。同時,湖北還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為主體的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群,創造了全球首臺71英寸激光電視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著眼未來,湖北正加緊構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高地。襄陽、武漢先后被列入全國25個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東風混合動力電動公交車和轎車技術水平國內領先;湖北已有荊州巨鯨、武漢重工鑄鍛等10多家企業從事風電裝備制造。

      形成區域發展新增長極

      構筑中部崛起戰略支點,需要新的區域發展增長極。今年2月10日,湘鄂贛三省在武漢共同簽署了共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協議,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依托,共筑新的增長極,加速中部崛起。

      根據協議,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將逐步實現“五個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文化旅游一體化和生態保護一體化。三省的交通、旅游、商務、農業、科技等部門,在各自領域將開展深入合作,共促中部崛起。

      由湖北省交通廳發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部門提出設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示范區”的構想。示范區集航空、公路、鐵路、水路和管道等運輸方式為一體,覆蓋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及其鄰近39個中心城市。

      在中部地區建設全國糧食核心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基地,也成為湘鄂贛三省共識;湘鄂贛三省還簽訂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知識產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與此同時,“黃石、黃岡和九江”,“咸寧、岳陽和九江”等一個個區域協作“小三角”正成為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來源:中國經濟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