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歷時六天的第八屆東北亞博覽會在長春落下帷幕。作為我國政府為推動中國與東北亞國家區域合作而采取的一項積極行動,東北亞博覽會不僅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平臺,在其八年的發展中,更體現了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成果。從今年的東北亞博覽會上透露出的振興信息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對外開發程度持續加深,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
經濟社會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據統計,本屆東北亞博覽會期間,吉林省共有259個項目簽約,簽訂項目投資總額2265.92億元人民幣,再創新高。其中,旅游及現代服務業簽訂39個項目,投資總額731.96億元人民幣,引進資金669.96億元人民幣。而在去年第七屆東北亞博覽會期間,共簽訂旅游服務類項目30個,引進資金328億元人民幣。旅游及現代服務業項目最多且投資額翻番,體現了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產業調整升級的豐碩成果。
去年東北亞博覽會專門設立了中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展示館,集中展示東北地區“十一五”期間發展成就及“十二五”發展方向。記者在展示內容中了解到,東北振興八年,農業的地位更加凸顯,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一批批高精尖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經濟結構明顯改善,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半壁江山,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比重偏高局面明顯改變。
今年5月下旬,隨著華晨寶馬公司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新工廠建成投產,寶馬這家頂級汽車制造企業,將其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工廠落戶中國。經過近10年的調整改造,有著“東方魯爾”之稱的鐵西區一改“銹跡斑斑”“煙塵繚繞”的邋遢舊形象,每年將有20萬輛寶馬車從這里下線駛向全國各地,見證這片老工業城區的煥奕新魅力。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還體現在非公有制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在本屆東北亞博覽會期間舉行了第四屆中國多元化采購峰會,來自IBM、戴爾以及天士力制藥等世界500強企業、跨國集團、國內外采購商企業和少數民族供應商300余人參加了峰會,其中的少數民族供應商多為民營企業家。
國家發改委東北司巡視員王樹年說:“目前東北地區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半壁江山,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比重偏高局面明顯改變。”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東北地區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半壁江山,實現增加值超過1.4萬億元,是2005年的2倍多,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三省非公制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超過55%、42%和40%,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變。
“十一五”期間,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原材料、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優勢進一步鞏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通過實施機床高速加工中心、重大裝備精密軸承、特大型變壓器、汽車發動機和轎車,以及大型鑄鍛件等一大批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鞍鋼、一重、哈電、一汽、長客、沈鼓、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北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瓦軸等國有重點老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制造能力和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加快發展,正在努力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產業基地。地區內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大批自主化新產品。中國東北地區正在打造傳統產業的新優勢,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國際合作加速拓展對外開放程度
東北亞博覽會執委會主任,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長陳偉根在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本屆東北亞博覽會國內外參會客商總數達10萬人,吸引了來自世界109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境外客商參會。同時,展會吸引了116戶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的118位中國區副總裁以上高管,154戶央企、國內500強和大型民營企業的160位副總裁以上高管,120戶國內外知名金融投資機構和104家知名商協會參會。總體看,政要、客商和企業機構的數量、層次均比上屆有了大幅提高,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知名度得到提升,對外開放成果也開始顯現。
本屆與會的外國政要和客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了解增加了一項“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4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這一示范區地處中國、俄羅斯和朝鮮三國交界處,范圍約90平方公里,包括國際產業合作區、邊境貿易合作區、中朝琿春經濟合作區和中俄琿春經濟合作區等功能區,將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橋頭堡。
近幾年,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取得了優異的成果。與俄羅斯有著3000公里接壤邊境線的中國最北省份黑龍江,擁有25個陸路、水路和航空口岸,其中15個為對俄邊境口岸,數量居全國首位。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今年前5月,黑龍江省實現進出口總值89.6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對俄貿易繼續呈逆勢上揚態勢。遼寧省毗鄰渤海和黃海,海岸線長達2920公里,是東北惟一的出海口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有大連港、錦州港、丹東港、營口港和葫蘆島港等優良港口。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