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陸續獲得了國家工信部命名的“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以及商務部命名的“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這對深居西北的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可謂是莫大的鼓舞。
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寧夏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原有的省級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次華美轉型。
規格的提升,必須擁有與規格相匹配的實力。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集思廣益,揚長避短,最終把發展的眼光聚焦在了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精細化工以及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上。
在裝備制造及再制造產業領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大力實施“鑄龍”工程,裝備制造業年均以70%速度的增長。小巨人機床、銀起重工、共享鑄鋼等骨干企業生產的數控機床、起重機械、特種鑄鋼等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其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在西北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小巨人”企業生產的高端數控機床無論是產量和質量均在國內排名領先。
在風力發電機和光伏發電設備等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從名不見經傳,成長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光伏材料生產基地和陜甘寧蒙毗鄰地區最大的風力發電塔筒制造基地。風力發電機和光伏發電設備出口阿拉伯國家及歐洲國家。預計今年年末,這里的裝備制造及再制造產業可實現產值80億元。
在新材料產業領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寧夏資源優勢把高純硅、多晶硅、單晶硅作為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加以發展。目前高純硅產能達到10000噸,多晶硅產能達到3000噸,單晶硅產能達到5000噸。西安隆基、寧夏發電集團及銀和新能源等企業借助這一“朝陽”產業迅速壯大。西安隆基硅五期項目全部達產后,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單晶硅產能將達到世界第一。此外,還有鎂鋁合金、碳化硅粉體材料等項目在建設。
在精細化工產業領域,以佳通輪胎、長城輪胎及部分醫藥企業的骨干企業在繼續成長壯大。
在現代服務業領域,除金融、保險、咨詢等傳統服務行業外,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了銀川陸港,并與天津、連云港等港口建立了合作關系,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寧夏貨運量最大的陸港口岸。銀川開發區保稅物流區和出口加工區建設也已啟動。
在信息產業領域。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寧夏軟件園為依托,大力發展軟件動漫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已達1000人,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億元,成為寧夏軟件和動漫核心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以超前眼光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已投入運行的“寧夏物聯網研發與應用示范中心”,在國內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人才興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對企業的人才建設可謂不遺余力。他們先后幫助31家企業建立起科技創新平臺;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梳理出32個技術難題,面向全國公開引進高端人才突破技術瓶頸;兌現了82家企業科技創新和人才特區建設扶持資金2588萬元。建立起兩個院士工作站,3個國家級研發中心,9個自治區級研發中心以及19個企業研發中心。在寧夏現有的2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了超過半數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今,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已居寧夏之首。2010年,商務部對全國90個國家級開發區各項指數進行測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建設單項得分與另外5家開發區并列第一。
十年磨一劍,如今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區面積達近30平方公里,并已形成“一區六園”側重各不相同的發展格局。
擁有近6萬人員的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每天都有新的創業故事在這里發生。德國舍弗勒集團、恩德集團,奧地利奧鋼聯,日本山崎馬扎克、磁性流體技術株式會社,新加坡佳通,西安隆基硅,山東張裕,內蒙古蒙牛,寧夏發電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寧夏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裝備制造、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的重要基地。2011年末,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已聚集了2777家企業,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增長14.9%;工業總產值206.3億元,增長23.8%;工業增加值64億元,增長10.3%;技工貿總收入370億元,增長22%。
今年前7個月,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依然逆勢增長,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依然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成為寧夏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到2015年末,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有望實現工業總產值500億元,技工貿總收入810億元。
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繪就的發展藍圖是:打造全國知名的輪胎、數控機床、特種鑄鋼以及西北地區重要的新能源裝備制造、軟件動漫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
銀川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久彬充滿自信地說:“把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成新興產業的搖籃不再是夢想。”(本報記者 張敏良報道)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