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于2012年8月7日被國務院獲準,自去年7月底山西將《方案》上報國家發改委已一年時間。一年里,《方案》數易其稿達十多次,最終中央和地方最大范圍達成共識,既要山西承擔為全國其它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探路的重任,又最大限度滿足了山西的發展訴求。
但山西并不期望《方案》這一副藥能包治百病,從2010年12月1日山西綜改區獲批至今,山西通過自上而下地主動作為,已經形成了一個初具資源型經濟轉型雛形的“山西模式”。
“山西模式”初具雛形
山西省并不期望《方案》能解決綜改區的所有問題,所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多次強調,不能等《總體方案》批準后再行動,更不能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方案》中沒有的就不去實踐。
袁純清認為,通過晉中市與吉利集團十萬輛新能源汽車和發動機項目的簽約,興安化工4A沸石及氫氧化鋁項目落戶孝義市等可以看出,山西在一定意義上找到了“以煤炭招項目、以煤炭換資本、以煤炭引技術、以煤炭聚人才”的資源優勢延伸的新路子。
山西省發改委宣稱,一批先行先試試點已率先鋪開,重大標桿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特別是轉型項目成為投資重點,新興產業、非煤產業和循環經濟快速發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山西模式”已經初具雛形。
平朔煤炭集團開發的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鋁技術獲得突破,宏特煤化工公司從煤焦油中提取出了5個系列40多種煤化工產品,同煤塔山煤炭循環經濟園區形成了粉煤灰、廢渣、煤矸石綜合利用的產業鏈條,羅克佳華公司運用物聯網技術開發的智能礦山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和號稱“羅克佳華魔方”的數據處理系統,不僅在山西廣泛應用,更有向全國擴張之勢……
袁純清介紹說,曾經聞名全國的重污染城市全部退出了“黑名單”,汾河太原段和臨汾段又重現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美景,中煤平朔煤業公司把昔日的荒山變成了上萬公頃綠色森林景觀和生態農業區,左云縣開發地下“黑色寶庫”建設地上“綠色銀行”,柳林縣的“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水”等等。
“這些閃動在基層、在企業、在農村的‘亮點’,給我帶來陣陣驚喜,盡管有的還只是春池荷葉才露尖尖角,有的如同黎明前放出的一點亮光,但展示出的是一種生機,一種希望,一種大有可為的前景”,袁純清說。
《方案》最大限反映山西訴求
一直以來,富煤的山西被外界指責礦難頻仍、污染嚴重,令當地政府頗為委屈。
因山西作為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戰略定位,早在國家提倡“有水快流”的上世紀80年代,“環保意識”尚未萌醒時,遍布山西各地的大小煤礦、工業項目大干快上,也因此,山西從產業支柱、財政支撐、城鎮體系、貿易結構乃至文化生態,每一個毛細孔都滲透著資源型經濟的基因。
長久以來形成的以煤焦冶電為支柱的單一產業結構,積重難返。袁純清說,在資源紅利的引導下,資源型產業過度擴張,就像“抽水機”一樣吸納了大量要素向資源型產業匯聚,造成了對其它產業巨大的“擠出效應”。
在袁純清赴任山西之初,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煤、焦、鐵等主要工業品價格暴跌,全省11個地市8個出現負增長,76個縣一般預算收入負增長,三分之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00多家中小企業出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09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速更是出現4.4%的負增長。
袁純清發現,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經濟隨著煤炭市場的動蕩已經三起三落了,他感概,“經濟波動之劇烈,盛衰轉換之迅疾、經濟運行之脆弱使人詫異,催人警醒。”
如何走出這“冰火兩重天”的輪回,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生態恢復、償付民生欠賬,是山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繞不開的問題,而國務院希望山西探索建立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為全國其他資源型地區殺出一條科學發展的路來。
因此,山西盡了最大的可能進行政策爭取,《方案》也最大限度反映了山西的訴求,同時中央和地方之間最大范圍的達成了共識。
據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從2011年7月底《方案》上報國家發改委到今年8月7日《方案》獲批,一年的時間里,山西呈報的《方案》不斷被發回重報,為此山西申報達十數次。
來之不易的《方案》獲批后,下一步即是制定出臺《實施方案》,提出各項具體任務和改革措施,并進行細化分解,明確目標責任,再根據《實施方案》分年度編制行動計劃。
山西發改委表示,將按照“成熟一批,推進一批,策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建立政策儲備庫,采取管研地相結合模式,由相關部門和科研院所共同推進體制機制的政策研究,以縣域為單元先行試點,由點及面,力求取得突破后向全省推廣。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