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年后再度迎來利好消息。
8月27日,《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對外公布,這是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實施后,高層再次聚焦中部崛起。
“這是對六年來決策效果的審視、總結,是對中部目前面臨的新問題、新特點出臺的針對性意見。”9月4日,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而多位接受本報采訪的區域經濟觀察人士認為,在國內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中部崛起已然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手段。
這些學者指出,《若干意見》中,中央支持中部大力發展服務業、推進金融改革以及推動包括“中三角”在內的區域一體化,成為了下一輪中部崛起的新亮點。
穩增長下救市手段
“東部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震動期,西部開發仍不能挑起支持經濟的大梁,推動中部崛起便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若干意見》指出,中部地區是內需增長極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中部地區處于工業化中期,是工業發展最強勁的階段,中部城市化的進程也有很大的空間,并且經過前幾年的開發,已經為工業化的發展積蓄了環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毅敏分析道。
自7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若干意見》的消息傳出,就有分析認為此次中部崛起再次走到臺前,實際上是“穩增長”背景下的投資救市。
事實上,中部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投資拉動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1-6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情況》顯示,上半年,全國固定投資增長中,中部地區增長25.3%,高于東部的19.3%和西部的23.9%。
而據中部經濟大省湖北省統計局透露的消息,湖北省上半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0%。
盡管《若干意見》并未涉及今后中部地區崛起扶持政策的具體細節,但《若干意見》稱,中部除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外,湖南湘南、湖北荊州、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江西贛南等地區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獲得支持。
而萬隆證券發表的分析報告認為,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勢必要大規模進行基礎配套工程建設,“而大規模進行基礎配套工程建設在中短期就能起到救市效果,而利用這個救市給國內產業升級提供時間緩沖”。
“與此同時,中部地區具有的區域交通運輸優勢也將逐漸成為中部崛起的主動力。”薛勝文說,中部與交通運輸相關的行業如機場、航空、港口、鐵路、公路等將隨著中部的崛起而獲得快速發展。
服務業成新亮點
在肖毅敏看來,此次出臺的《若干意見》中,最具針對性的是提出在中部“加快發展服務業”。
“經過六年的發展,中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應該在此基礎上發展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肖毅敏說。
針對中部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若干意見》指出,應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重點物流園區的規劃與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內陸無水港。
財稅政策也將向中部傾斜,7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將由上海分批擴大至10個省,其中安徽、湖北兩省均進入試點范圍內。
而除了借力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外,在東部沿海地區競相展開的金融改革也被列入了中部地區的任務欄中。《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支持武漢、鄭州、長沙、合肥等地區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
事實上,中部多個省會城市均提出希望打造區域金融中心。今年兩會期間,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合肥正在全力打造一個全國重要的金融服務區,“到現在為止,金融中心多元化金融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現雛形”。
肖毅敏認為,目前中部在金融業上的創新和改革應該將視野放至全國,“在中部地區打造一個全國性的產權交易中心,從而激發中部地區資本的活力”。
此外,從今年兩會開始倍受關注的“中三角”也在《若干意見》中獲得了政策性的支持和認可。《若干意見》指出,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這將使中部的區域經濟板塊發展更為明晰。”伍新木說,“"中三角"通過區域合作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河南將會以中原經濟區為主陣地,山西擁有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安徽則向長三角靠攏。”
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