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湖州船企困境倒逼轉型升級


    作者:楊新立 劉洋    時間:2012-09-07





      “全市24家造船廠仍在正常運作的不到一半,很多企業或處于停工狀態,或以修船勉強度日。”浙江省湖州市港航局湖州管理處相關負責人日前擔憂地表示,訂單減少、成本提高等問題擺在面前,亟待解決。


      湖州造船業能否走出“寒冬”?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走訪了湖州市部分船企。


      訂單量減少


      據數據顯示,今年,湖州市新建船舶訂單明顯減少。5月份,全市24家造船廠在建船舶共59艘,訂單共109艘。上半年,全市新建船舶共68艘、2.73萬載重噸,而去年同期為245艘、10.41萬載重噸。


      “天氣太熱,下午工人們都不上班。”湖州雙林金輝船舶有限公司老板潘金江說,今年到目前為止,船廠僅僅造了2艘船,總噸位600總噸,這在2009年和2010年是無法想象的,那兩年一共造了30余艘船,總噸位超過1萬總噸。


      筆者在船廠內看到,4艘造了一半的散貨船躺在空地上,周圍散落著銹跡斑斑的零碎鋼板,占地30畝的廠區內看不到一個正在干活的工人。


      “廠區里這4艘船,進度能慢點就慢點,至少讓工人有活干,不會走掉。”潘金江說,目前,廠里只剩下12名工人。一個電焊工一天工資200多元,搬運打雜的小工一天工資也要100元,在業務幾乎停滯的狀態下,昂貴的工資讓船廠不堪重負。然而矛盾的是,造船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必須留住熟練工,否則一旦市場轉暖,再想臨時招工人幾乎不可能。


      “打造完場內的這4艘船,船廠還剩下3張訂單。”潘金江表示,這也許是他們今年造的最后3艘船了。


      坐落在長湖申航線湖城城西大橋南堍的華西造船廠也有著同樣的遭遇。“今年到目前為止,所有訂單加在一起只有7艘船,總噸位2300總噸,工人也從40多人精簡到10多人。”船廠老板李金芳一臉無奈,在這種形勢下,船廠只能依靠船隊跑運輸的收入來維持其運轉。


      客源局限在本地


      李金芳說,他們的客戶主要來自湖州本地以及江蘇和安徽,其中湖州本地客戶占總數的70%—80%,筆者走訪的幾家船廠也都幾乎是同樣的比例。


      湖州市港航局運管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客戶源局限在本市,使造船企業直接受到湖州市水運運力規模的影響。今年以來,受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周邊城市礦建材料需求不旺,湖州市水運運力規模經過三年高速增長后首次呈現小幅回落的趨勢。截至6月底,湖州市本港注冊營運船舶共5396艘、151.88萬載重噸,相比去年年底減少86艘、0.5萬載重噸。在這樣的背景下,絕大部分依靠湖州本地客戶的造船廠出現訂單銳減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


      由于湖州市貨船制造企業的客戶主要來自湖州本地,因此,船廠生產的船只種類也相對單一。“湖州市水路運輸的主要貨物是石子、礦渣、水泥等礦建材料,所以造船企業生產的船只主要以裝載上述物資的散貨船、散裝水泥船為主。一旦周邊城市礦建材料需求下降,新建船舶訂單也將減少,造船企業在接不到本地訂單的同時又沒有能力及時調整策略、生產其它船型,很難爭取到外省市客戶的訂單。”湖州市港航局湖州管理處船檢證照科科長陳志寬說。


      轉型升級謀出路


      湖州市貨船制造企業一直采取“來料加工”的運作模式,客戶與船廠簽訂合同后,制造船只所需要的鋼材、發動機等都由客戶自己出錢購買,船廠只負責船只的建造,收取加工費、場地費等,極大地降低了船廠的運營成本,減少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當前的困難,為船廠提供了更長的調整時間,做好轉型升級的準備。陳志寬認為,通過行業引導,可以使造船企業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改變湖州造船企業船型單一的現狀,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湖州市港航局湖州管理處船檢證照科正在積極幫助船廠走出困境。他們會派專人到現場監督每一艘船舶的制造過程,通過保證造船企業的產品質量,吸引更多的客戶。同時,湖州市港航部門利用自身優勢組織技術力量,幫助船廠解決技術難題。另外,他們還積極與銀行溝通合作,幫助船戶解決造船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目前,湖州本地客戶只要各項條件符合要求,就可以在造船過程中辦理銀行貸款。”陳志寬說。


      據了解,雙林金輝船舶有限公司的潘金江已將目光投向江蘇市場,針對江蘇貨運的特點調整產品,不斷豐富產品的種類。湖州永興船廠的沈廠長告訴筆者,前兩年行情好時積累了一定的資本,現在正好可以借機為船廠謀一條新出路。目前,他正在計劃推出新船型,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楊新立劉洋)

    來源:中國水運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