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發展戰略各有特色,專家呼吁,重點地區發展應保持“合作性競爭”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中部地區已進入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應穩步提升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20年,中部地區實現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城鎮化率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東部地區水平,在支撐全國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六個省都各有特點,都是在國家總體要求下,結合自己的省情,確定了具體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對中部六省崛起如此評價。
穩步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
2006年4月15日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就明確了中部“三基地、一樞紐”,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定位。
此次《意見》明確要求,要穩步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鞏固糧食生產基地地位、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水平、壯大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實力、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
對此,劉勇認為,中部六省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都非常明顯。他說:“中部地區在我國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空間開發的歷史背景以及區域經濟的基本態勢中,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資源擁有量,都與其所在地理位置一樣處于全國居中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跌破8%。但從各地情況來看,中部六省GDP增長率則全部高于10%。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還是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中部地區都可謂當仁不讓。
“要擴大內需,建立內需型經濟,使中西部擁有更多參與發展的機會。”劉勇分析認為,中部地區因其擁有相對較優越的居中區位優勢及已有的工業基礎條件,有可能成為建立內需型經濟,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最佳地區。
據記者了解,從2010年1月開始,產業梯度轉移開始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皖江城市帶、湖南湘南、湖北荊州也陸續成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劉勇表示,工業化的發展規律就是從沿海地區向中部地區擴散,而在承接產業輻射、擴散的過程中,中部會首先得益。“中部地區正好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具有良好的承接工業化擴散的能力,可以而且應當成為接受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和國際制造業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劉勇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還曾撰文指出,中部地區最有條件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但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及政策配套,這種優勢就發揮不出來。
“中部的發展目標不應該全部指向東部。”伍新木認為,中部不能走西方和東部走過的老路,而更應該重視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環境資源保護的新機制等方面超過東部,在全國成為引領地區。
劉勇也進一步表示,中部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只是一個方面,對中部而言,更重要的還是其自身的工業化。一個地區工業化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某一個地方,形成具有全國意義的產業組織運營管理中心,中部的工業化也是如此。“這一方面比承接產業輻射更具意義。”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