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近兩年醞釀,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下稱“綜改方案”,并由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
2010年11月,國務院批準山西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下稱“綜改區”。“為全國資源型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這次批復的綜改方案將在產業轉型、土地管理制度、財稅政策、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等領域給山西經濟轉型以扶持。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綜改方案下發后,山西省各市縣、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提出本區域、本領域的實施意見、行動計劃和配套措施。
綜改時間表
長久以來,山西過分依賴煤炭等資源開發,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生產事故頻發。多位山西省內專家不禁感嘆,山西轉型猶如大象轉身。
山西省發改委宏觀研究院院長王宏英說:“山西要實現轉型發展,就是要推動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開采、初步加工向資源深度開發、深度加工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由傳統產業一枝獨大向多元發展轉變,大力發展新興能源勢在必行。”
綜改方案的獲批,給山西轉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同時,國務院也為山西綜改提出時間表:“用20-30年的時間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位居全國上游。”
第一階段。通過實施山西省“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資源型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對煤炭資源的依賴明顯降低,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
山西將建設成為國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西部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
第二階段。到2020年,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方案指出,力爭通過20-30年的努力,綜合配套改革效應持續顯現,結構合理、新型多元、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呈現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嶄新面貌。
財稅、土地扶持
綜改方案的批復,意味著山西將在體制、機制上獲得一定“先行先試”權利。在方案批復之前,山西綜改轉型做出一系列嘗試。此前,已經選擇11個市及11個省級試點縣作為試點,鼓勵先行先試。
分析人士認為,在國務院給以山西的政策禮包中,最具含金量的政策,是在山西推進的財稅體制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這其中包括,推進煤炭資源稅改革、提高財政轉移支付水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
在財稅領域,國家將按照“清費立稅”的原則,加快推進煤炭等資源稅改革,將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定率計征。同時,統籌推進各類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綜合改革,促進資源高效節約利用和生態保護。
此外,中央財政將加大對轉型的財政支持力度。包括對山西水源保護和生態恢復給予支持,加大對社會保障、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民生項目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中央財政對山西的轉移支付水平。
在土地管理領域,國家以太原城市圈及其他設區市為單元,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探索適合礦業特點的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選擇部分有條件的市、縣,對煤矸石占地、沉陷區、工礦廢棄地等存量建設用地的復墾與建設用地調整利用相掛鉤,通過復墾的土地可以調整使用,優先用于轉型項目。
在煤層氣開發利用上,山西曾提出“氣隨煤走、兩權合一”的設想,但綜改方案仍堅持“先采氣后采煤,先抽后采”的原則。
方案強調,對于過去已經批準的同一區域內煤層氣和煤炭礦業權分屬不同礦業權人的項目,通過協商解決先抽后采問題;新開發項目應先采氣后采煤,實行先抽后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