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沿海開發走過了三年,且不言其它,上半年江蘇GDP維持高達9.9%的增長速度,沿海開發帶來的“正能量”不可忽視。
3年彈指一揮間,回顧歷史,臨海望江,江蘇區域經濟的布局思路和發展軌跡如是清晰。
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滬寧鐵路便利了外商投資中的各項要素往來,成就了蘇南的第二次崛起;跨入本世紀之后,沿江開發帶起蘇中腹地,外向型經濟的輻射集聚效應直抵長江北岸;又一個10年行將結束之時,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昔日往往拖后腿的蘇北廣袤大地躍升為江蘇全省新的增長極。
事實上,這個過程并不僅是要素集聚的簡單位移。伴隨著資源環境粗放開發利用的空間進一步收窄,國內乃至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競爭的暗流涌動,江蘇一直以其自身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率先探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答案,江蘇沿海大開發似乎也遵循著這樣的邏輯。
硬幣總有兩面,伴隨著沿海開發中的大量圍墾灘涂,大量化工園區的設立帶來的可能的污染是江蘇方面需要面臨的挑戰,這也是全國所有沿海地區共同直面的難題。
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已經提前一年實現國家規劃確定的第一階段主要目標。
這是7月28日江蘇省省長李學勇在江蘇沿海開發推進會上公布的結論,此時,距離江蘇沿海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剛剛三年。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這片曾經的東部海岸線洼地,三年來投資總額連續跨越4000億、5000億、6000億大關;與之相伴的,是三年持續高于江蘇全省平均水平,乃至高于蘇南的GDP和財政增長。
原先荒蕪的灘涂上,高新企業不斷落戶,“蘇北跨越式發展”從本世紀之初回應寂廖的前瞻性政策建議,成為政產學各界的基本共識。一個由主樞紐港、組合港、產業港優勢互補的港口群雛形初具,給海洋時代的江蘇似乎帶來無限想象空間。
“沿海地區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學勇在上述會議上說。
然而,輝煌與滄桑同在,隱憂尤存,就在7月28日這一天,江蘇沿海開發主陣地之一的南通,當地政府宣布取消了一項大型排海基礎設施的建設,原因是有民眾認為污染較大。
沿海地區重化工可能帶來的污染始終是揮之不去的挑戰,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的臨海工業園中,已有20多個化工園區,包括精細化工、醫藥、農藥等不同的類型。“對海洋污染的影響一時半會并不會凸顯,但當引起注意的時候,可能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長期研究中國污染源分布的NGO——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除了污染之外,大規模開展灘涂圍墾也帶來了可能的環保之憂,而對于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地區,處于后發地區但沿海地區的城市之間、沿海與蘇南乃至沿江城市之間爭資源日益激烈,挑戰日益巨大。
有學者就提出,江蘇的沿海開發在經歷了初期高速增長的洗禮后,不得不面對海洋經濟時代的嚴肅思考:面對海洋供給的增量資源,我們是否能夠避免陸路經濟開發中索取資源的老路?
20多個化工園區密布沿海地區
盡管3年跨越式發展讓江蘇沿海迅速崛起,但實際上,仍然沒能逃脫傳統“邊污染、邊發展”的魔咒。
根據《2011年江蘇省海洋公報》,江蘇沿海陸源入海排污口,46.4%超標排放污染物,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嚴重。這似乎成為了江蘇沿海開發的隱憂。
“受環境容量和土地承載力的制約,蘇南必須遷移附加值較低的項目,而蘇北區位條件的改善,正好構成動態比較優勢。”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劉志彪指出,從這一角度說,蘇北或難以完全避免粗放發展的早期工業化老路。
相對于鄰近的沿海經濟帶——渤海灣、長江口和杭州灣,江蘇近海的污染問題尚不是最嚴重。
但馬軍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江蘇近海環境惡化的速度實際上正在加快。
“對海洋污染的影響一時半會并不會凸顯,但當引起注意的時候,可能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馬軍說。
而7月28日,南通市政府取消為一家大型造紙企業配套的排海工程,給成果豐碩的江蘇沿海開發敲響了警鐘。
按照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的臨海工業園中,已有20多個化工園區,包括精細化工、醫藥等不同的類型。
盡管化工企業并未完全代表污染,但是化工園區密集的沿海面臨的是巨大的環境風險。江蘇省環保廳去年12月公布的信息顯示,2011年,江蘇公布的十大環境違法案件當中,有近一半位于沿海開發的化工園區中。
事實上,這些沿海城市力推重化工,有著自己的心思。普遍的想法是,化工項目動不動數以億計的投資規模,對地方政府GDP迅速做大做強發揮著強力支撐作用。
江蘇稅務部門的一項調研同時指出,即使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化工企業納稅增幅仍然很樂觀。地方政府對化工企業稅收的期盼也較高,以大豐化工園區為例,該園區內的企業,增值稅、營業稅的稅負均超鹽城平均水平。
不過,目前地方有識之士也意識到大量化工園區密布的后果,也開始逐步加強化工園區的環保管理。
“目前,我們在通過提高投資門檻的方式來加強化工園區的環境保護。”連云港化工產業園區的一位招商人員告訴記者。他告訴記者,主政者甚至說過,如果我們沒本事發展,就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后代。
“我們江蘇就這幾年里關了將近四千家小化工企業,其中沿海也關了將近1500家,并不是放開讓它隨便去的,過去一段時間有這樣一個過程。”江蘇省省委書記羅志軍在2011年3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如是表示。
顯然,在發展與環境的抉擇中,沿海開發開始陷入反思。(胡欣欣 李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