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清水秀的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到處可見星星點點的白色小花點綴于綠林山野間,清新、醒目,當地人說這是土豆花,是圍場人的“哈目更都”(蒙語,“最愛”的意思)。圍場縣物產豐饒,古時便有皇家后花園的美譽,如此不出奇的小花,何以成為“最愛”?圍場人笑而不語,只待口味各異的土豆菜肴擺上桌,食客贊不絕口之際,圍場小土豆的大名堂便不問自來了。
海拔在750米~2067米之間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屬過渡性大陸季風性氣候,這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氣候孕育出風景獨好的木蘭圍場,而圍場的小土豆也是這方沃土的饋贈。圍場土豆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產量高、薯形大、口味好、無病毒著稱,身在異鄉的圍場人常懷念家鄉小土豆的味道,“單是炒個土豆絲,別地兒的土豆就做不出那味兒”。
如此“得天獨厚”的小土豆,在上世紀90年代前卻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常菜。為把小土豆做出大名堂,圍場人動起了腦筋。1979年,圍場縣被批準為全國馬鈴薯種薯基地。為加快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圍場縣成立了馬鈴薯研究所、馬鈴薯脫毒中心、建成了全國先進的馬鈴薯病毒檢測化驗室。1994年,馬鈴薯脫毒微型薯實現了工廠化生產。1995年,中美合資承德辛普勞種薯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該縣馬鈴薯產業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農工貿相結合的產業化經營格局,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到1999年,該縣馬鈴薯種植面積近3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3。種薯產量達到6億公斤,產值5.25億元,帶來了近500元的人均收入。也是這一年,圍場自治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這是圍場農業種植新模式的初探,也是圍場小土豆走出家門的第一步,更大的名堂是在圍場土豆種植業走上標準化之后。產業化探索嘗到甜頭后,圍場縣果斷決定推行標準化種植。在承德市質監局的積極幫助下,圍場縣制定了《圍場馬鈴薯田間主要病蟲防治技術規程》、《圍場馬鈴薯收獲、運輸、貯存技術規程》等多項技術標準,加大了該縣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力度。除此之外,該縣還先后投資60多萬元,加強了縣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由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種子監督檢驗站、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小組,共同加強對馬鈴薯產前、產中、產后以及生產、加工、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標準化實施的檢測監督。
在馬鈴薯產業的標準化實施中,該縣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起了大作用。該小組由縣政府牽頭,縣質監局、農牧局具體負責,選拔高中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圍場實際情況,總結多年來馬鈴薯種植的經驗、做法,以及近些年該縣產業化經營的成功經驗,廣泛查閱、翻譯、核實國內外、省內外的有關資料,進行綜合標準確定。選派技術人員到美國、荷蘭進行馬鈴薯生產、加工、儲藏等方面的考察學習,借鑒這些發達國家馬鈴薯生產、加工、儲藏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規程,制定和完善馬鈴薯地方標準。此外,還制定了《脫毒馬鈴薯豐產栽培技術規程》、《脫毒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等4項河北省地方標準,《馬鈴薯商品薯質量標準》、《食用馬鈴薯淀粉地方標準》等承德市地方標準7項,其中,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機械化栽培技術達到了國家級標準,馬鈴薯精淀粉加工技術達到了省級標準。
標準有了,如何有效推行成為成敗的關鍵。對于傳統的土豆種植地區來說,實施標準化生產,必須在農民的思想認識和生產方式上下工夫。圍場縣質監局相關工作負責人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標準化種植進行宣傳,采用現場指導、集中講課、發放“明白紙”和“口袋書”等多種形式行之有效地向農民推廣標準化種植。在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熟練掌握并在實際中靈活運用標準的同時,該縣還通過建設各類標準化典型,用典型帶動,靠典型引路,引導農戶走標準化、專業化生產之路。該縣的馬鈴薯研究所,每年在全縣建設示范園示范新品種,引領當地農民按標準化生產,組織全縣各鄉鎮主要領導、種植大戶參觀學習,高科技標準化的示范園區,讓農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標準化帶來的增產效益,從而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
在標準化示范園區的帶動下,圍場農民的土豆種植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標準化種植變被動為主動,在圍場自治縣得到全面推廣。目前,該縣已儲備了不同類型、不同淀粉含量、不同熟期、宜油炸、耐儲運的新品種200個,實現了種薯工廠化生產,擁有全國最大貯量為6000噸的種薯貯存庫。承德辛普勞種薯有限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美國麥當勞油炸薯條用種生產基地。據統計,截至目前,該縣已累計生產脫毒馬鈴薯原種45萬公斤、微型種薯1500萬粒,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種薯繁育體系;已建成生產農場3個,帶動基地鄉鎮14個、基地村56個、農戶1萬戶,繁種基地面積達到8000公頃。
今年,是圍場馬玲薯種薯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第二個年頭。目前,該縣馬鈴薯種植業已初步形成了東南部交通沿線菜用薯標準化生產區、中部淀粉加工廠周邊高淀粉含量薯標準化生產區和壩上及接壩地區種薯標準化生產區,這3大區域內形成了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輻射了全縣37個鄉鎮,總種植面積近3萬公頃,年產量達6.5億公斤,產值1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年前的400多元提高至1300元,增長了兩倍多。
標準化種植切實提高了圍場土豆,及其產品的安全質量水平,該縣的馬鈴薯干物質含量、莖尖脫毒技術、機械化栽培程度、品種選育、種薯經銷量均居全國之首,小土豆也因此受到各地市場的歡迎。昔日走不出圍場的家常菜,如今擺在了全國各地的餐桌上。(杜亞欣本報記者王越)
來源:中國質量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