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座談會今天在廣西梧州進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當前西部地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東部地區也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更加注重優化布局、錯位發展;更加注重在承接中轉型、在轉型中升級;更加注重關聯配套,提高整體效益;更加改善環境,打牢發展基礎;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更加注重研究新情況新問題,著力解決問題。
所謂“承接產業轉移”,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引起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地區轉移的過程和現象。
產業轉移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明確要求,西部地區要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生態環保、集中布局的原則,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2010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發[2010]28號,明確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特別是國發28號文件印發以來,西部地區緊緊抓住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性機遇,發揮自身政策、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產業轉移規模明顯擴大。重慶2009-2011年實際利用內資三年分別邁上一千億、兩千億、四千億元臺階,2011年達到492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80%。四川2007-2011年實際利用內資每年也以超千億元的規模遞增,2011年達到7083億元,年均增長37%。陜西去年實際利用內資2820億元,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853億元。其他省區增長速度也很快,云南“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內資超過40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7.79倍;寧夏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資金由2007年的24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277億元,四年翻了三番多。
二是產業轉移層次明顯提升。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層次逐步由以紡織、服裝為主的低層次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以機械、電子信息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由以能源、礦產資源采掘為主的初加工向資源精深加工轉變,由小企業、小項目向大企業、大項目轉變。英特爾、富士康、聯想、一汽大眾、格力電器、上海重工、北車集團等一大批電子、汽車、家電、裝備制造大型企業落戶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今年1-5月,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40%,分別比中部和東部地區高出9和31個百分點。
三是產業轉移方式不斷創新。各地方在實踐中從以往自發的、零星的、分散的、小規模的產業轉移逐步呈現出了產業鏈式、產業集群式以及園區共建等多種有組織、有規劃的新方式。重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就規劃了18條產業承接鏈。重慶筆記本電腦、四川汽車、甘肅新能源裝備、新疆及兵團紡織等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四是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自2010年以來,先后批準設立了廣西桂東、重慶沿江、寧夏銀川三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三個示范區自設立以來,積極在完善機制、創新方式、改善環境、提高效益等方面先行先試,成績顯著。廣西桂東示范區2010年10月設立,兩年來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項目3289個,投資額達2745億元。重慶沿江示范區2011年1月設立,當年利用內資總額達到122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2.6%,相當于“十一五”五年的總額。
國家發改委杜鷹表示,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的一個令人矚目的經濟現象。當前西部地區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東部地區也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緊緊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做到在承接中轉型、在轉型中升級;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改善環境,打牢發展基礎;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更加注重研究新情況,著力解決新問題。
來源:中國廣播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