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的轉移,我國經濟發展正從沿海轉向內地。而日前在湖北武漢的中國企業家論壇2012年夏季高峰會上,300多名企業家、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縱論“中國大市場——從珠三角、長三角到中三角”,最后一致的意見是:“中三角”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穩增長新引擎。
水到渠成“中三角”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三角”的形成,并不是毫無緣由,更不是某個高人或官員一拍腦殼的“發明”;而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積淀,“有心插柳”、水到渠成的。
今年2月,“山水相連,人文相近,經濟相融”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在武漢簽署了“共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三角”建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從地域上來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跨一江、越兩湖、連三省,涵蓋武漢、南昌、長沙3個省會城市及周邊27個地級市,國土面積達21.7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9000多萬。
武漢城市圈以湖北52.4%的人口,貢獻了全省62%的GDP、六成以上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八成以上,成為湖北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區。
長株潭城市群三個主導城市堪稱湖南“金三角”,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由2006年的40.6%提升到目前的4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江西30%的國土面積,經濟總量占全省60%以上,成為江西省發展最快的動力源。根據鄂湘贛三省的構想,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整合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而成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逐步實現“五個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文化旅游一體化和生態保護一體化。
武漢成為發力點
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在主旨演講中說,這些年來,湖北的發展潛能正在加速釋放。自2004年起,湖北經濟已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汽車、鋼鐵等9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先后跨過千億元,其中,汽車超3500億元,鋼鐵、食品、石化超3000億元,來鄂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同時,湖北投資環境也在不斷優化。自2000年以來,該省先后就省級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5輪全面清理,已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
他強調,未來十年是湖北發展的“黃金十年”,是湖北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黃金增長期,也是武漢充分展示其擔當“中三角”發力點的“爬坡”期。
有關資料表明,武漢位置是中國地理上的“心臟”,歷史上就有“九省通衢”之說。它是中部地區最大城市,也是華中最大的工業、商業城市。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目前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制造、藥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其經濟發展,對周邊各省有極大的影響和幅射作用。
穩增長新引擎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在論壇上的主題演講中,將“中三角”比作“穩增長”和“調失衡”的新引擎。
他說,當前穩增長是政府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經濟面臨著結構失衡的困惑。在結構失衡方面,特別是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板塊的失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中三角”的發展不僅可以使它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而且可以使它成為調整這種失衡的重要抓手。
據悉,短短5個月來,三省緊鑼密鼓,已簽署了10多項合作協議,“中三角”實質性合作已加速啟動。
來源:中國工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