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邁入關鍵階段


    時間:2012-08-22





      中原經濟區不僅是一個受政策扶持的“香餑餑”,更是一個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引擎。日前,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中原經濟區規劃》———


      日前,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5省在鄭州召開了《中原經濟區規劃》(下稱《規劃》)編制啟動大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秘書長許正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的正式啟動標志著大中原區域規劃建設邁入關鍵階段。


      《規劃》涵蓋5省30市2縣


      啟動會議透露,中原經濟區規劃范圍已初步明確,以河南省為主體,包括與其毗鄰的晉東南、魯西南、冀南、皖北部分區域。具體范圍如下:河南全省18個省轄市,山西省晉城市、長治市和運城市,河北省邯鄲市和邢臺市,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陽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涵蓋30個市和2個縣,面積為28.9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1.7億。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指出,中原經濟區是一個經濟區域概念,編制規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因此所涉及的區域一定要破除行政壁壘,按經濟規律辦事,最終形成一個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有著密切內在聯系的經濟區域。


      據了解,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3月底,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報送《關于編制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請示》;4月初,國務院將此文件轉至國家發改委,要求有關部門研究辦理;7月下旬,國務院《2012年區域規劃審批計劃》將中原經濟區規劃列入其中,明確由國家發改委組織開展這一工作。


      中部省份共謀發展“這次終于搭上了中原經濟區的航空母艦!”參加此次會議的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詹夏來由衷感慨,同時也道出了中部省份共謀發展的心聲。


      據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規劃》編制工作組組長范恒山介紹,該規劃的主線和核心任務是促進“三化”協調發展,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走具有中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的引領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中原經濟區的跨越式發展,并為全國同類地區創造經驗。


      據悉,《規劃》以2011年為基期,規劃到2020年,分為近期和中長期兩個階段。近期規劃至2015年,與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相銜接,突出可操作性,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中長期規劃主要展望至2020年。按照計劃,《規劃》(征求意見稿)將于今年9月15日前初步成型,并報送有關省、國務院有關部門征求意見。規劃編制工作有望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并按有關程序經研究討論后盡快報國務院審批。


      大中原區將成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許正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原經濟區地理位置重要,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次《規劃》編制的正式啟動,標志著大中原區域規劃建設邁入關鍵階段。


      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主體,河南省一馬當先,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先行者和領頭羊。目前,焦作市圍繞經濟轉型、南陽市圍繞高效生態經濟、濮陽市圍繞扶貧開發、商丘市圍繞承接產業轉移編制的總體方案已經河南省政府批復實施,其他各省轄市也結合自身實際,抓緊研究編制貫徹落實文件,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聚合效應正在顯現。


      公開報道顯示,在未來發展中,河南省將重點從以下方面強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


      盡快培育形成一批中心城市發展的戰略支撐點,把縣級市、縣城作為吸納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力爭年內建成新型農村社區300個以上;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動高成長性產業擴能提效,壯大優勢產業規模;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實施400個服務業提速項目計劃,推進新型工業化。


      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計劃,到2020年,集中打造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確保糧食綜合生產量穩步提高到1300億斤;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壯大龍頭企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此外,河南省還將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三化”發展支撐保障水平。積極創新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機制,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布局。創新人口流動和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機制,研究出臺促進人口有序轉移的政策措施,健全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關的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專項配套政策。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努力解決入學難、看病難等民生問題。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過程中,河南省將注重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


      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表示,今后一段時間內,安徽省將圍繞“加強聯動,相互協作”和“不等不靠,先行先試”這兩個方面,就如何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進行研究。一方面,在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領域加強互聯互通;另一方面,在產業發展中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最終實現要素資源的自由流通。


      “編制《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我們將積極融入中原經濟區,再造一個新山西。”山西省政府副秘書長崔國紅如是說。另外,山東、河北兩省有關負責人也對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寄予了厚望。


      分析人士指出,中原經濟區不僅是一個受政策扶持的“香餑餑”,更是一個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引擎。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原院長張維迎所言:“過去3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猛,主要原因是很好地利用了國際市場。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應在國內,應在內需市場較為旺盛的中原地區。”(本報記者李葆華)

    來源:中華建筑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